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76844
大小:9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25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讲义第11章粪便检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资料整理推荐.....................粪便检验要点1: 理学检查 外观 (1)黏液便:黏液增多提示肠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常见于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小肠炎症时,增多的黏液均匀混合于粪便之中,而来自大肠病变的黏液则一般附着于粪便表面。 (2)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常见于肛裂、痔疮、直肠息肉及结肠癌等。 (3)脓便及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等。其中细菌性痢疾以脓及黏液为主
2、,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果酱样。 (4)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ml时粪便呈黑色或褐色,质软有光泽,柏油样。服用铋剂、活性炭排出黑色便,但无光泽,隐血试验为阴性。 (5)胨状便:呈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之后。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也可排出类似的粪便,痉挛性便秘时粪便表面亦可有少量的黏胨。 (6)稀糊状或稀汁样便:见于各种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为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 (7)白陶土样便:胆道梗阻时,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或缺如,粪胆素生成减少甚至
3、缺如,使粪便呈灰白色。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等。 (8)米泔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副霍乱。6.....................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9)乳凝块状便:婴儿粪便中可见白色、黄色或绿色的乳凝块,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 粪便颜色改变及可能的原因颜色可能的原因鲜红色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暗红色(果酱色)阿米巴痢疾白色或灰白色胆道梗阻、钡餐造影绿色乳儿的粪便中因含胆绿素而呈现绿色黑色或柏油色上消化道出血、服
4、(食)用铁剂、动物血、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要点2: 化学检验 (一)隐血试验 1.检测原理 免疫法:化学法存在特异性与准确性的问题,目前临床上逐渐推广了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等,灵敏度高,血红蛋白为0.2mg/L或0.03mg/g粪便可呈阳性结果。 几种化学法隐血试验的比较方法灵敏度检出血量临床应用邻联甲苯胺法高,0.2~1mg/L1~5ml易出现假阳性还原酚酞法高,1mg/L 试剂不够稳定,淘汰联苯胺法中,2mg/L5~10ml试剂有致癌性,淘汰氨基比林法中,1~5mg/L5~10
5、ml灵敏度适中,较适宜无色孔雀绿法中,1~5mg/L,未加入异喹啉时为6~10mg/L5~10ml灵敏度适中,较适宜愈创木酯法低,6~10mg/L20ml假阳性极少,假阴性较高6.....................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2.方法学评价 (1)化学法:操作简单易行,但缺乏特异性和准确性。虽然检测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实际应用中受试剂类型、粪便中血红蛋白的多少、过氧化氢的浓度、观察时间、血液在肠道中滞留时间、标本量的多少以及食物、药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使结果差异
6、较大。 ①假阳性:食用动物性食品、大量生食蔬菜可使结果出现假阳性。 ②假阴性:服用大量维生素C,血液在肠道中停留过久,血红蛋白被细菌降解等。故检验前,要求患者素食3d,停用维生素C等。 (2)免疫学:具有快速方便、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众多优点,但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①假阳性:因灵敏度过高而引起,一些胃肠道生理性失血<2ml/24h,或服用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出血(2~5ml/24h)可为阳性。 ②假阴性: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在胃肠道中被消化酶及细菌作用后分解而使免疫原性减弱、消失或改
7、变。故免疫学法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检验,而40%~50%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检出。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抗原)浓度过高造成的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即后带现象),亦可出现假阴性。 要点3: 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阳性提示 消化道疾病如溃疡,药物(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等)对胃黏膜的损伤、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结肠息肉以及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消化道溃疡经治疗后粪便颜色已趋正常,但隐血试验阳性仍可持续5~7d,隐血试验转为阴性为判断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标。
8、 隐血试验连续检测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对早期发现结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价值。 要点4: 脂肪 粪便脂肪检查常采用称量法、滴定法。在普通膳食情况下,脂肪约占粪便干重的10%~20%。正常成人24h粪便中的脂肪总量约为2~5g,如果超过6g,则称为脂肪泻。常见于梗阻性黄疸、慢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