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65157
大小:2.03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4-24
《最新南昌发展史..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昌发展史..一、古代部分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国——夏朝,南昌当时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即后来的古越族。在唐、虞、夏、商、周时期,南昌地域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南昌地域先后为吴、越、楚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秦代南昌地属九江郡。秦代广修驰道,南征北越时,修筑从京师咸阳经南昌直达岭南的驰道,沟通中国南北的联系1.1西汉时期---初生之城建城背景和条件在夏、商、周时代,“南昌”已被列入“扬州地域”范围内
2、。“春秋战国”时期,南昌地区从属曾发生多次的变易,当时,南昌处于楚之东,吴之西地区,故为“吴头楚尾”之地。秦统一全国,南昌属“九江郡”,但当时还没有城市之设。西汉时期,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命灌婴建立豫章郡。城市建设灌婴城在今天南昌城的东南面,四周有高大的夯筑土城,“城广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南面为南门和松阳门,西面为阜门和昌门,东北面为东门和北门,。灌婴城为豫章郡所领十八县郡治,它确立了南昌从始至今作为江西地区中心的地位,对南昌地区及江西全境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明清时代城市建设朱元璋攻克南昌后,命都督朱文正
3、改建南昌城,将西城墙内移三十步,又将东、南、北三条护城河疏通,废去五道城门,仅余七座城门,即顺化门(今八一大道、孺子路交汇处)、进贤门(今永叔路、系马桩交汇处)、惠民门(今船山路与南浦路间)、广润门(今船山路、棋盘街、直冲巷交叉处)、章江门(今章江西路与榕门路交接处)、德胜门(今胜利路与阳明路交汇处,八一桥旁)、永和门(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交汇处),城门虽减少,城防却巩固了。为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将皇子皇孙封藩各地,朱元璋的儿子朱权,被封为宁王,立国南昌。明朝时期的南昌城,一度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南昌民间,老
4、百姓中流传着一句民彦: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说的就是当时南昌城的盛况。清代时,南昌基本沿用明制,南昌府为江西省首府,管辖范围增加了铜鼓营。清时的南昌,尤其是康乾盛世时的南昌,城市规模继续扩大,人口也激增,商业活动空前繁荣。清南昌二、近代部分南昌解放后,1986年经实测是:进贤门至惠民门约千米,惠民门至广润门约六百米,广润门至章江门约八百米,章江门至德胜门约千米,德胜门至永和门约一千五百米,永和门至顺化门约千米,顺化门至进贤门约一千三百米,共长有7200米,约合二千一百多丈,与明朝新城二千七十多丈基本吻合。
5、民国十四年(1925年),南昌市市政处制定的<<南昌市政计划大纲>>,对城市建设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划,之后由于日本的侵略,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1946年国民党针对对日本破坏的城市,拟编了<<南昌市五年建设计划草案>>,但由于经济不景气,所以大部分都未能实施。---英雄城1949年的南昌解放后的南昌解放后省市人民政府对南昌的建设十分重视,1950年成立了南昌市城市建设研究会,专门研究城市市政工程和区划问题,并先后制定了<<南昌市建设方案>>,<<南昌市总体规划草案(1956--1967)>>和<<南昌市城市规划说明
6、书>>等,初步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尤其是南昌市总体规划草案确定了“全面规划、分区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的规划方针,在较长的时间内指导了南昌的城市建设,如人民广场的开辟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落成等等,为初步确立南昌市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基础。“文化革命”中,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被迫停顿,城市建设出现混乱局面,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建筑被破坏。直到1978年城市规划工作才得以恢复,开始着手编制<<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使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都有了依据,也为城市面貌改观提供了保证。这时期的城市
7、建设成果这时期的城市建设成果:1、城市道路系统的完善。2、里洲、青山湖等居住小区的建立。3、梅岭、青山湖风景区的开发4,、滕王阁的重建等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提出“西进、东拓、北控、南延”原则。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南昌市2020年规划图(1)“一城两核”发展新南昌。在城市整体发展思路上提出“西进、东拓、北控、南延”原则。其规划总体空间格局为“一江两岸,一核五片,沿着赣江两端延伸,多点、多组团推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将“依山傍水,两核拥江”列入城市核心区域的规划中,
8、即以赣江为分隔,两岸分别按照功能自我完善、自成体系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城区即昌南、昌北进行布局,形成一江两岸即“一城两核”城市新格局(2)中心城带动重点镇。至2020年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强做大中心城,适度拓展中心城用地,发挥次中心城镇各自特色职能,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次中心城为主体,重点建制镇为基础,并辐射到广大农村居民点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