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612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设置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设置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新时期的小学生都有好奇和好胜的个性特点。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儿童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谈起,就设置问题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关键词:设置问题情景;小学生;数学教学;兴趣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分论坛——第四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在10月31日在崇文实验学校开幕。如此规模的大会来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足以说明小学数学看起来似乎是教育中很小的一个“点”,但其作用却不可估量,需要
2、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不强,数学知识相对抽象的特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儿童趋势规律,把握好教学。儿童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在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按照新课标要求从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5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关资料表明:小学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这也就是说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
3、段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一味苛责孩子。小学生记忆能力。我们常说小孩对某个事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就是说从小学生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具体形象记忆或者抽象记忆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如果有兴趣,注意力稳定、就可能记住,否则适得其反。小学生思维方式。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
4、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要照顾到他们的年龄特征,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定的认知方法,逐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51、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儿童生来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根
5、据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奇”中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当老师,随意出考题让教师回答,当看到每次教师的回答都很顺利时,不仅产生了疑问,自言自语道:“真奇怪,怎么回事?老师有特异功能?”此时笔者故意卖了关子,对学生说:“老师就是厉害吧。”然后告诉他们想不想何老师一样有这本领?此时的学生激情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想,老师,快教我们吧!”就这样这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认真,课的教学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2、用学生
6、原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设“疑”,适时设“疑”:“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多数同学都已经12岁,并且过了12个生日,可是有一个同学今年也是12岁了,却刚过了第4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言一出,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强烈兴趣和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4个生日”这个神秘的问题激情,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53、给学生留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悬念是牵引学生思维的“线”,因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
7、好奇又好胜的特点。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一课时,笔者就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在学之前教师先教你们一招,同学们,你们随意画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果不其然,有同学这么做了,笔者也随口说出了第三角的度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的内容,下课”。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课下学生会提前预习,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
8、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4、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创设质疑情境。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笔者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上课时笔者随手拿出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信封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