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60699
大小:1018.0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21-04-24
《最新《不懂就要问》ppt课件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不懂就要问》ppt课件朗读练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来当小老师,跟我读这些词:私塾背诵照例意思吓呆课堂霎时戒尺道理知道既然详细认真清楚值得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有不懂得事情,就。思考:孙中山,一有不懂得事情,就主动地问。思考:思考: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清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2、古代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答案,并朗读。)自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2、在私塾里,只背诵,不讲解,孙中山能懂书中的意思吗?他是怎么做的?自读第三、四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孙中山这一问,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什么反应?自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面对先生的厉声责问,孙中山是怎么做的?面对先生的厉声责问,孙中山是怎么做的?一字不漏一字不漏一()不()一()不()一()不()一()不()一声不响一声不吭一毛不拔一丝不挂一字不错一言不发一尘不染一文不值读第八、九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孙中山难道不怕挨打吗?他是怎么做的?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地念书()地念书
3、()地背诵()地背诵()地问()地问()地讲()地听()的同学们()的同学们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填空(高声)地念书(摇头晃脑)地念书(流利)地背诵(糊里糊涂)地背诵(厉声)地问(主动)地问(仔细)地讲(认真)地听(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的同学们既然……就…课文原句: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既然”引出现实情况作为条件,“就”引出其结果。句型学习语言知识强化训练造句既然……就……既然你答应他了,就要说话算数。既然你来到了学校,就要好好学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要赶快纠正。谢谢观赏第十七章祛痰剂一、概念:组成:以祛痰药为主;作用:
4、排除或消解痰涎;—属“消法”的范畴。治证:痰证。(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痰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肾为生痰之根”;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咳喘*《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2)常见的痰证寒痰证热痰证一般之痰证湿痰证风痰证燥痰证痰证中风、癫痫、流注于脏腑、痰核、瘰疬、经络之痰证肿瘤、眩晕。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二
5、陈汤、温胆汤。2.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3.温化寒痰—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4.润燥化痰—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5.治风化痰—用于风痰证:*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止嗽散;*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使用注意: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痰必先祛湿”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配用
6、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主治】1、湿痰咳嗽证。2、痰湿眩晕、瘿瘤。痰湿滞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痰阻气滞:胸膈痞满;脾失健运,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湿聚成痰痰湿上凌于心:心悸;阻滞清阳:眩晕。【病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医方集解》“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
7、,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成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解】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即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生姜—合半夏即小半夏汤。①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使:炙甘草—调和诸药。*配伍要点:1、半夏+橘红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8、”。*“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世补斋医》【临床应用】1、辨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2、临证加减:若寒痰而见咳吐痰稀、胸膈满闷者,加干姜、细辛以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