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573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让数学问题意识和学生同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数学问题意识和学生同行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每个个体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交流与交往能力、思考与自学能力,在新环境下自我寻求答案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词:数学教学;意识;同行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72-02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当今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创造性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主旨,正是顺应了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只有通过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去实施,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
2、目的。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创设民主氛围5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做学习的主人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回答完问题就坐下;上课迟到喊报告后就回到自己座位,课下问其原因;到黑板上板书,谁书写,谁补充可以直接去等,力争与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有所发现,有所提问。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勇气和
3、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争辩,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1.创设“悬念”,诱导预习,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你能不过河而测出河宽,不上山而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吗?这些问题在下节课可获得解决。”这是笔者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课末设置的“悬念”。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如果把它设置于课末,学生急于求知,课后就带着问题预习。预习的过程是一个初步体验知识的过程,在预习中,学生自然会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整理。52.以问题引导,完善认知结构,形成数学问题
4、意识。良好的认知结构是问题意识的向导和基础。教学中,要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进行了如下设计:师:在一纸片上做一三角形并剪下,分组观察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目的是为后面的两边和一角是否也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做铺垫)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师:每人再做一个边长分别为5cm、6cm、7cm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生:全等。师:我们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生: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师:我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是必需要六个元素全部都对应相等,还有其他方法吗?各组分组讨论。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5、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应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师:第四个结论成立吗?生:全班观察思考后得到是同一种三角形时成立,不是同一种三角形时不成立,所以不成立,构不成定理。师:如果我们把边用“S”表示,角用“A”来表示,以上定理该如何表示?生:“SSS”“ASA”“AAS”“SAS”。通过以上情境设计、操作、问题的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问题意识得以形成。3.反思探究,强化数5学问题意识。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
6、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是对问题的再认识;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可评价解题过程的优劣,寻求更简练的方法;对问题结论的反思,有利于建构知识链。师: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必须需要上节课所探究的三个元素?生:(1)当知道三条边时,直角就没用了,可以利用“SSS”证明全等。(2)当知道一条边、一个角时,可以利用直角条件,运用“AAS”证明全等。(3)当知道两条直角边时,可以利用“SAS”证明全等。师:如果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相等是否都可以证明此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生:当知道一斜边、一直角边时不行,上节课已经说明了。师:我们再动手做一做,然后讨论,说明理由。生:全等,因
7、为三角形的形状已经确定。师:将来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可以求出第三条边,就可以转化成“SSS”。现在我们已经证明了知道一斜边、一直角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表示。就此完成解题任务,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再下一步讲勾股定理再反过来证明,也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性。通过反思,运用,从新的角度、多方位地对问题进行再认识,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的规律,优化思维的品质,而且更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强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