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

ID:62249314

大小:15.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4-22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_第1页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_第2页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_第3页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_第4页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摘要:在对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以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饲草料作物比例,压缩粮薯作物比例;引进和推广抗旱省水的作物和品种;集雨补灌技术;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抓好传统的抗旱耕作措施,逐步推广免耕少耕技术等发展对策。关键词: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发展对策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张蓉等提出应以种植结构优化、科技措施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地膜覆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以政府为引导、科技为支撑、区域治理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

2、策1。康志文提出旱作农业十项技术,其核心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用水2。旱地农业必须走传统蓄水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的实际问题,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3。以秸秆覆盖、少免耕加表土作业组成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适合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条件,可以取代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体系,有力地推动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6。施肥能够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

3、新进展8。本研究从凉城县实际情况,探索了凉城县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1凉城县旱作农业特点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处于中温带,属于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3023h,年平均气温5.3℃,≥10℃有效积温2430℃,无霜期90~125d,年平均降雨量427mm,年蒸发量1938mm,是降水量的4~5倍,且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凉城县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大县。1.1旱作农业比重大凉城县是以旱作为主的地区,全县总土地面积3458km2,总播种面积6.4万hm2,旱地4.8万hm2,占75%,201

4、4年全县粮食总产2.08亿kg,其中旱地生产粮食1.5亿kg,占总产的72%,旱作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气候十年九旱,旱作区植被稀疏,地形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面积达2500km2以上,水土流失地区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旱作区。降水量427mm,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春旱成为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1.2水资源短缺全县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查资料表明,虽然近年来水浇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用水范围增大,但大面积的水浇地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数为0.

5、3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粮食降水利用效率只有3.29~9.32kg/(hm2mm),其中小麦3.03~8.32kg(/hm2mm),玉米4.34~13.72kg(/hm2mm),谷子2.70~5.16kg(/hm2mm)。因此,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进一步增强水危机的意识十分重要。1.3旱作农业区基础设施差旱作农业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全县坡耕地面积近5万hm2,相当一部分坡耕地还在顺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仅为46%,大中型动力机械80%老化。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肥料,使旱作区土壤养分状况严重失

6、衡。在有机肥方面,积造肥基础设施差,建设标准低,影响农家肥的积造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少,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的秸秆只有可利用秸秆总量的30%左右。在化肥方面,施用量地区间不平衡和N、P、K施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产地区化肥施用量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化肥用量偏少,使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4节水新技术普及率低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新技术普及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化肥施用量偏少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30%的旱地不

7、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率更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节水、增产作用都十分显著,但推广面积较小;三是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不足,遇上旱灾90%的旱地没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四是抗旱的优良品种少,优良品种普及率不足70%,杂粮杂豆种子退化严重。2凉城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传统的农业保墒增墒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农田培肥也逐渐轻视,重视投入轻视技术,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土地越重越薄,土壤肥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变低。2.1传统农业保

8、墒措施不再重视习惯上的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精细耙耱、三九磙地、顶凌再耙耱等传统技术已经不再有人关注。2.2生育关键期补灌坐水点种是一项比较经济的补灌技术,是在播种期土壤干旱采取的抓全苗、促壮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春播期间干旱严重,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