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

ID:6223333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_第1页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_第2页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_第3页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又有哪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试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一些尝试和体验,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创设直观图形情境,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教学案例1:“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借助一个物理事实,设计四个电路图,视“开关的闭合”为条件,“灯泡亮”为结论,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

2、则使学生情趣盈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显得轻松而自然,同时又入木三分。这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样也是非常珍贵的。二、创设新异的应用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案例2:小雅是发电厂主控制室的操作员,她主要是根据墙上的仪表数据进行操作的。若仪表高3.6米,底边距地面2.6米,而她的眼睛距离地面1.6米,问她站在什么位置看得最清楚?首先我要求学生审清题意,然后思考:4问题1:看得清不清楚与什么有关?看得最清楚的标准是什么?(发动讨论)有学生说与距离有关,还有学生说与角度有关。经过讨论,师

3、生最终达成共识:根据视觉成像原理,视角α越大,仪表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就越大,看得就越清楚!接下来学生很自然地思考下面的问题。问题2:视角α的大小又与什么有关?(动画演示)一位学生说:距离越近视角越大。另一位学生反驳道:不对,太近了看不到整个表盘。刚才还很喧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在沉思中陷入了一片迷茫。这时,我打开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视角α与”小丽“和墙体之间的距离χ有关,但却并非距离越小视角越大。此时,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问题3:视角α与χ究竟是什么关系?(自主探究)学

4、生通过观察、探究可以得出α的正切值与χ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三、创设已有知识的边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教学案例3:《对数的概念》的引入,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先引导学生从”5=3+24“入手,研究加减法互逆运算,通过观察发现这里的每一个数都能用另两个数来表示,学生很快发现乘除法也符合这一特性。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是否还存在类似的结构?通过类比,学生想到了乘方和开方运算。如:8可以表示成23,2可以表示成■,但美中不足的是3却不能用2和8表示!3究竟

5、如何用2和8来表示?从而引出对数的概念。四、创设一题多解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案例4:已知点A(1,-2)、B(2,3),直线l:kx+2y+2=0与线段AB相交,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由于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对这道题都已经做过充分的思考,因此,我首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位学生的思路是:先求出直线AB的方程,再联立方程组求得交点P的坐标,然后由图形的几何特征得到点P的坐标应该满足的条件,从而求出k的取值范围。对于他的这一解法,我给予了充分肯定:思路很清晰,方法非常好!第二位学生的思路是:

6、先由题意得知A、B两点必在l的两侧,因此,将A、B两点分别代入l方程的左边,所得式子的符号必定相反,从而求出k的取值范围。这时,有其他同学补充,指出当A、B两点恰好在直线l上时也符合题意,因此,上式的乘积应该改成小于等于0,最终完善了这一解法。我不仅充分地肯定了这一解法,还表扬了他们思维严密,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解法非常棒!4接下来,我进一步激励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讨论非常积极。不久,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路:由于直线l经过定点M(0,-1),又要与线段AB相

7、交,就必须落在射线MA和MB之间的平面区域内。由此得到直线l的斜率-k的范围,从而使问题得解!我对这个解法也大加赞赏,还表扬了他们观察仔细,善于发现,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创新的解题,解法堪称经典!五、创设疑惑情境,在探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教学案例5:双曲线■-■=1的右支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1,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A.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B.到左焦点的距离是11C.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D.这样的点不存在学生出现如下的典型的错误解法:错解: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为F1、F2,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

8、点,由双曲线的定义得:故正确的结论是B。引导学生反思辨析:若PF1=11,PF2=1,则PF1+PF2=12,而F1F2=14,即有:PF1+PF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