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最新苏教版生物七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二.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最新苏教版生物七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二.4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
3、神。投入率达100%。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四、学程与导程活动课前准备: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1/4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课堂设计:
4、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探究过程1、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学生4人一组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小组成员进行观察,
5、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CO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
6、察现象。”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2/4“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是不是挤压时间短?”一生怀疑地问。师问:“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生答:“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请说你的理由?”“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师:“回答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2)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
7、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A、实验现象。B、为什么会出现一小木棒熄灭、一小木棒继续燃烧?C、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D、本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的不同(条件、原料、产物、能量)五、笔记与板书提纲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意义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
8、利用六、练习与拓展选题用蒜黄来验证植物在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3/4将学生的常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实验的整个过程交给学生,解放了学生的手。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通过操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