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98265
大小:25.4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2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读雪需要联想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读雪需要联想教案苏教版◆教材分析《<雪>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雪>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自学概括各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形成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最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角度也写一篇关于《雪》文学评论。◆教学目标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了解联想和想像在散文诗阅读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掌握鉴赏散文诗的基本方法,学习本文精炼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了解4篇文章的鉴赏角度和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难点】1/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文学评论的写法。◆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一、创设情景
3、,导入新课播放朱军朗诵鲁迅先生《雪》的视频。古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对于《雪》这篇文章,4个作家就有4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王蒙对《读〈雪〉需要联想》的看法与观点。二、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2/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王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诗集《旋转的秋千》等。(二)文学常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
4、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黄蓓佳bèi须臾yú笑靥yè缱绻qiǎnquǎn契合qì冗杂rǒng2.词语解释。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含蓄:(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直感:直接的感受;直觉。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呼之欲出: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5、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说明《雪》的特点的?明确:用比较的方法介绍《雪》的特点。①不是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②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比喻。③是类似“兴”的一种写法——但只有前一半,没有后一半。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每组派一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3/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2.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①或是“有意含蓄”,或是“只是凭直觉写雪”。②作者独到见解:描写具体对象的特征体现作者的内心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3.王蒙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基本观
6、点是: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把握原作。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因此作者主要是从文章所运用的创作手法的角度来评论的。4.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王蒙对《雪》有什么样的见解?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互动交流、展示。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
7、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在四人中,王蒙与黄蓓佳的见解属于一类,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见王蒙原文)。王蒙着眼于时代特征
8、。5.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就“评论的写作要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夹引夹评”等内容达成共识。)要想写好文学评论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4/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①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这是前提、基础。②要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③确定恰当的角度,防止大而空。④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地说教。⑤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