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71423
大小:494.50 KB
页数:64页
时间:2021-04-20
《最新第一节-阳明病纲要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 阳明病提纲[原文]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讨论]1胃家:泛指阳明,包括胃与大肠。《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里的“家”是家庭的家,与前面讲过的风家、喘家的家不同。2实:邪热亢盛。《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热证――无形燥热充斥全身实实证――有形燥结阻于肠道3本条揭示了阳明病的本质特征,故可作为提纲。4有人认为阳明病还有虚证、寒证,并不能用本条概括。2转属阳明的特征大便改变:大便难、不更衣、内实等。濈然汗出。上乃举例,如热证可见大热、口渴、脉浮滑等;实证可见潮热、谵语、腹满痛或绕脐疼痛、脉沉实有力等。3(179)中“太阳阳明者,
2、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只是区分阳明病的形成原因,形成阳明病后,则与原始经过没有关系。三阳明病脉证[原文]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2)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讨论]1外证:指反应于外的证候表现,即外在表现。不是表证。2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或濈然汗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不恶寒,反恶热――外无表证,里热已盛其外证充分反应了“胃家实”的本质。3 “恶寒”与“恶热”是太阳与阳明的鉴别要点。4 六经病“发热”的简单鉴别。[原文]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
3、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183)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184)[讨论]1阳明病开始有“恶寒”的原因和性质2关于“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以此说明恶寒自罢是从太阳传入阳明的。意义:阳明是祛除疾病的主要通道,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下法而祛除。除阳明病本身以外,通过什么途径使其他疾病归到阳明,然后一下了之?3阳明病有表证的其他原文(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
4、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4须要讨论的问题(1)六经与六病。(2)六经兼表与六经表证。(3)六经表证的治法与太阳同,则说明六经并各自特殊的表证。[原文]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86)[讨论]1伤寒三日:伤寒,指广义的伤寒。三日,约略之词。2阳明脉大大为阳明主脉。一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水谷之海;二则病入阳明,燥热炽盛,蒸迫气血,可谓正盛邪实,故脉应之而大。热证可为浮滑、洪大,实证可见沉实或沉迟之象,所以本条之“大”可理解为“实”。理气剂概述定义分类使用注意概述·定义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
5、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气的病变气不足气机运行失常气虚气陷气逆气滞补益剂(温里剂)气脱理气剂概述·分类气滞——行气剂气逆——降气剂概述·使用注意(1)辨清虚实及有无兼杂(2)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慎勿过剂(3)年老体弱,孕妇及素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分述行气剂降气剂分述·行气适应证气机郁滞(疏畅气机)肝气郁滞——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少食,大便异常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证侯分析:胸阳不振,津凝为痰,
6、痰阻气机——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痰浊内阻,肺失宣降——喘促,短气,咳唾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方解君: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祛痰结臣:薤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通阳气佐:白酒——行气活血通阳气证治要点:为治疗胸痹的基础方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随证加减:气滞甚者,加厚朴、枳实、桂枝(即枳实薤白桂枝汤)痰浊甚者,加半夏(即瓜蒌薤白半夏汤)寒邪较重者,可加干姜、附子、桂枝兼血瘀者,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行气·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行气·半夏厚朴汤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气滞痰凝之梅核
7、气行气·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证病因病机分析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失宣降,胃气失和气滞痰湿咽喉行气·半夏厚朴汤方解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臣: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佐:茯苓——渗湿健脾生姜——和胃止呕佐使:苏叶——芳香行气,宣肺疏肝行气·半夏厚朴汤证治要点: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苔白腻,脉弦滑加减变化:气郁甚者酌加香附、郁金;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郁结化热,心烦者酌加栀子、连翘、黄芩使用注意: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不宜于气郁化火或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