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62681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6
《仿写《每天四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问,自己的课外阅读有没有读?有,读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还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了书,我们一定能写好作文,写好了作文,就能考个好成绩,不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读书要你自己主动去读,被动的情况下是读不好的。第二问,自己的眼睛有没有保护好?保护好了,保护的怎样?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让我们看清好恶美丑。如果眼睛近视了,戴了眼镜,这样既不方便又麻烦,而且生活和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保护好眼睛,我们要天天做眼保健操,做作业时姿势端正,也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
2、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眼睛。第三问,自己有没有珍惜时间?有,珍惜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要抓紧一分一秒学习,读书和做作业。只有不浪费时间,我们才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要想抓住时间,只有不拖拖拉拉做事情才行。第四问,自己今天有没有锻炼?有,锻炼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锻炼能让我们的身体变健康,而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活的快快乐乐。不然老生病,既要花钱,自己又不健康。要想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就要自觉持久的锻炼,合理的生活和作息也是必要的。晚饭过后,儿子拿来作文本说:“妈妈,今天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仿写《每天四问
3、》写一写,我也要每天四问,可以问什么呀?”一时间这成了我们两个今天晚上的一个共有话题。问快乐,问健康,问锻炼,问学习,问读书,问心情,每天可问事情的太多了。儿子高高兴兴地去写他的作文了,一时间,热闹的书房沉寂了,放下手中的书,不禁掩卷沉思,行知先生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们实施现代终身教育的典范文章。作为教师,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每天四问呢?第一问:今天你微笑了吗?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微笑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在微笑中,有种叫友善的东西在
4、潜滋暗长。当你送给别人一个微笑时,别人就会感到你是个有修养的人,这微笑也许是不经意的,但它属于快乐的一部分,甚至仅仅是快乐的一朵涟漪。它带给我们信息,充满了自信、积极向上的信号。教师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这势必对我们的身心带来挑战与压力,所以,每天对着你的同事笑一笑,对着你的学生笑一笑,对着你的家长笑一笑。让心灵的窗户和外面的世界相互对视,在微笑中找到了一个本该属于你的全世界。第二问:今天你读书了吗?朱永新教授这样说:读书,是我关于教育的最好的注释。苏霍姆琳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5、,提倡老师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作为老师每天不是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是应付这个检查,那个评比什么的,似乎总也找不到读书的时间和快乐。在生活节奏、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即便需要看书也多是在网上浏览一下就匆匆的过去了。电脑占据了我所有休闲的时间,虽然日子一如既往宁静、平和,却远不如读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我们走进学校不一定就是接受教育,只有他真正读书了,那才是意味着他在接受教育了。只有自己有读书的兴趣,才会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爱好。我们现在仅靠原有固定的知识结构已经越来越难以胜任如今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更新自己
6、的知识结构,才能以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充实学生的心灵。因此,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唯有如此,才会更加胜任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需要,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做有根的人。第三问:今日你反思了吗?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可循,若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若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机械、单调、重复性的工作会束缚着我们思想前进的步伐,也使学生渐渐地感到索然无味。教育似乎不再是一件创新的工作,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样,只是在造就更多的教书匠罢了。因此,每天进行适当的自我反思,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入手,反思学生的课堂
7、反应,自我满足的程度,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经常保持积极地反思习惯,我们才会常常质疑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的改善计划,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和合理课堂设计去创造性地开展有效的工作,尤其对于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如此。第四问:今日你写作了吗?坚持写作,不只是作家才可以的,我们做教师,也应该注重写作。水平高低不是问题,内容多少也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否拿起笔来。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但如果用心写三年反思,便可能会成为名师。我说的写,并非教学的附庸,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当然更不是炫耀的工具.从总结到随笔到案例到论文,自己的教育现象,自己的感受,自
8、己思考的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教育第一线的老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