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一学生的家长应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工作[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初一学生的家长应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各位家长朋友们:今天,你们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你们对学校工作和孩子教育的重视,我相信,有认真负责的家长一定会有前途无量的孩子,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你们的孩子在未来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受学校的委托,我给大家讲课的题目是《初一学生的家长应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每年的九、十月份,常听到一些初一年级的家长有这样的议论:“我的孩子在小学时,门门功课优秀,怎么上了初中以后大不如前呢?”,以语文学科为例,
2、小学时孩子考90多分,但初中却很难再上90分。实际上,这是种正常的学习现象,但一些家长为什么不清楚?我认为,恰恰反映了部分家长对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未能正确认识。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我们却有不少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在这一转折时期生理和心理所发生的变化,没能认真思考中学和小学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不同之处,既忽视了孩子小学升初中的学前指导,也忽视了孩子升入初中后生活、学习和思想的教育引导,进而引发中小学教育“脱节”现象的发生。实践表明,如果家长能主动地和老师一起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工作,帮助孩子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
3、过渡”,就可以为孩子奠定在中学阶段发展的基础,促进孩子全面进步。准确地讲,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是完全的基础性教育,而中学教育则是基础性教育与选拔性教育相结合,它要求孩子三年之后必须面对竞争激烈的初中升学考试。为此,有人感叹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考重点高中比大学更难”,而且,中学教育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与小学教育协调运作、相互衔接。在孩子的中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面,甚至可能是比前者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后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延续性的,全天
4、候的。关于学校教育如何搞好孩子的中小学衔接工作的研讨、论文很多,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关于家长如何搞好孩子的中小学衔接工作的研究却相当薄弱,这一点恰恰不能忽视。因此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主要从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各自特点出发,分三个部分和大家一起探讨家长应如何做好孩子的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希望能够对在座的各位家长有所启迪和帮助。第一部分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中应解决的问题问题之一: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课程的变化在小学教学,由于小学课程主要集中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分摊到每门学科的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帮助孩子安排时间学习、预习、复习和补习,收效比较明显;而
5、在中学教育中,由于课程的急剧增多,而且大多是将来中考的必考科目,门门课显得都很重要,正所谓“7-1=0”,即在将来的中考中,如果学生哪一门课失误,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很难进入理想的高中就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孩子刚进入初一时,家长如不能有意识地配合老师并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仅仅靠孩子自己慢慢去摸索,就有可能让孩子在某些学科的学习时极不适应并长期落后。(以英语为例,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督促孩子记单词、背课文和听录音)问题之二:孩子的学习方法要有大转变小学教育中比较注重所谓“死知识”的讲授,小学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分析
6、,不少小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答案的。小学生在学习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目的地预习、复习.我所了解的不少成绩较好的小学生也都是在作业做不下去、找不到答案时才有意识的翻翻课本,小学生这种缺乏自制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单纯围绕教师指挥棒转的习惯,很明显不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的中学教育。我们知道,中学教育容量大,内容多,差异大,这就要求中学生在学习上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并且还要有较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善于学习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家长必须培养孩子做好如下工作:制度学习计划、课前自觉预习、上课专听讲、及时复习巩固、认真完成作业、主动请教问题.问题之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现实
7、生活中的实践来看,据北京市教育系统主编的《班主任》刊物曾作过统计,90%以上的小学生是为争高分、获乖孩子奖、挂大红花、求教师和班主任夸奖等目的而进行学习,意义非常狭隘,他们认识不到学习对自己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在初中,这种只考虑学习成绩与学习活动而不考虑学习动机的单向思维,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说来,进入初中以后,逐渐开始有学生考虑学习对自己将来影响问题,凡能作到这点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刻苦性非常突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在处理成功与挫折方面更容易把握自己。但也需要指出的是,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未超越学习活动自身的范围,这样的中学生往往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