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11501
大小:1.40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1-04-17
《最新在针灸减肥治疗过程中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针灸减肥治疗过程中2内容提纲肥胖概念与诊断针灸的治疗注意的事项观众互动4123肥胖的概念肥胖(obesity)是指人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疾患,其发病率与人的生活水平呈正比,是一种现代“文明病”、“富贵病”。二、肥胖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常用以下几项指标来诊断: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m)]2WHO规定成年人正常值为20一25。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BMI>40为重度肥胖。当BMI指数超过23时,就表示肥胖我国专家在200l年“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上提出我国肥胖的标准,BMI
2、>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肥胖症的诊断标准腰围(WC)WHO建议男性腰围正常值在94cm之内,女性在80cm以内。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中国成人男性腰围>85crn、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肥胖症的诊断标准理想体重(IBW)IBW=身高(cm)——105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肥胖症的诊断标准标准体重法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高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标准体重,若患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即可诊断为肥胖。各年龄段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1.各年龄段计算法成人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X0.9。婴儿(1-6个月)标
3、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十月龄X0.6。幼儿(7--12个月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十月龄xO.5。2.1岁以上标准体重(kg)=年龄x2+8。3.成人简易计算法男性平均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平均体重(kg)=身高(cm)-100。肥胖的危害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患病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某高校女大学生肥胖度原因的调查传统中医对肥胖的认识一,本病首见
4、于中医《黄帝内经》,称肥胖者为“肉人”,“肥人”,并指出“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二,金代李东垣《脾胃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明代的《医学实在易》:“素禀之盛,由于先天,惟湿痰颇多”,说明肥胖与饮食和遗传密切相关。传统中医对肥胖的认识三,宋金时期的刘河间:“肥人多郁滞,气道多有不利”,说明肥胖与情志有关。四,宋朱丹溪:“久卧伤气,肥人沉困怠惰为气虚”。说明肥胖与缺少劳作有关。五,以上说明肥胖的病位在脾胃,与肺肾肝密切相关;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浊膏脂为标,兼有气滞血淤。针灸减肥的机理对神经系统的调整作
5、用Warren等人认为,针刺耳穴胃点可阻断下丘脑信息,抑制饥饿感,限制食物的摄入而获得减肥。向野氏证实,耳穴可改善造成丘脑下部性肥胖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状态,可抑制体重增加及脂肪沉积,渡边氏实验提示针刺与摄食中枢、饱中枢中葡萄糖受体反应调节有关。亦证明了针灸减肥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关系。针灸减肥的机理对内分泌及代谢的调整作用向野氏观察到耳穴埋皮内针于肪点的一组肥胖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水负荷实验时促胃液素分泌显著增加,表明耳穴埋针可改变胰岛素和促胃液素分泌功能,可使肥胖患者对咸味觉变得敏感,并降低患者血浆肾素活性,从而改善机体水、纳代谢。针灸可提
6、高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基础代谢率。针灸减肥的机理对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法国科研机构对34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针灸前后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针灸可以提高患者血浆前列腺PGE2水平,PGE2的增加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抑制结肠节段性收缩,促进腹泻。针灸减肥的机理对消化功能的影响有人观察胃热型肥胖患者针灸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胰淀粉酶,木糖排泄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针灸可以降低患者水平,减少木糖排泄率,唐氏观察了肥胖患者体表胃电图的变化,提示针灸可以延迟餐后胃排空,两项工作均表明针灸可以抑制患者亢进的消化吸收机能。针灸的治疗方案针灸辩证选穴
7、原则1以肥为输2从脾论肥,取脾胃经穴减肥:最著名的‘肥三针3主症在腹,以腹部穴位为主针灸的治疗方案1经脉方案经脉上:任脉督脉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方案一组穴: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中脘、丰隆、内分泌、耳神门穴是针灸减肥临床最常用的穴位另一组穴位是:主穴: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辅穴是曲池、公孙、丰隆、中脘、支沟、气海、肝俞简单介绍常用穴位的位置这些穴位是: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中脘、丰隆曲池、公孙支沟、气海、分析方案这组穴位经脉分布是,胃经四穴、任脉三穴、脾经二穴、膀胱经二穴、大肠经一穴、三焦经一穴;从部位分布看
8、,下肢五穴、腹部四穴、上肢二穴、背部二穴;可见本组穴位主要取的是分布于脾胃经、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