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ID:6210657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6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_第1页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_第2页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_第3页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_第4页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近代呼与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摘要:本文主要从宏观区域的视野论述了近代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地理基础,梳理了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的发展沿革。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建设,蒙元文化的传承与城市建筑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历史沿革棋盘形格局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C1文献标识码:A呼和浩特在蒙语中是“青色的城”的意思。在呼和浩特地区境内的很多地方均出土过文物,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物属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这批文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当时就有人类在此地居住、生活。辽代的丰州城、战国时的云中城和明朝的归化城都建于呼和浩特地区,这些古城的建立大大地推进了城市的快速

2、发展,1986年国务院将呼和浩特市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6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阴山山脉中段脚下(如图1)。被考古专家发掘的大窑村旧石器早期制造场位于市区东北方向33km处,此处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人类远在50万年以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战国时期(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黄河畔边建造了“云中城”(遗址位于今托县古城),在阴山山脉脚下建筑了长城。之后,从两汉时期到隋唐时期,在该地区内建筑的城堡更是星罗棋布。公元十世纪初(1115年),在呼和浩特市市区以东15公里处建立了“丰州城”(位于今东部白塔村西南),在城内西北隅建筑了“万部华严经塔”(即白塔),此塔采用的是

3、砖筑七层楼阁式,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仍巍然屹立。当时的“丰州城”不仅仅是居民云集的繁华城镇,同时更是军事重镇。据《金史》记载,当时丰州城内有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居民就有22683户(约合十万人左右)。并且在刘秉忠的诗中曰:“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宣阗坐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另有《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境内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主要城名曰为天德……”。这些充分说明丰州在元代时早已是人烟稠密的繁华地区。正统年间(公元14世纪末),受战争的影响,“妥妥城”(今托县)、“丰州城”及“黑城”等先后内

4、迁,繁华的丰州摊逐渐变成了村废、城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6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随后在嘉靖年间,他的孙子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迁徒至丰州滩驻居畜牧,渐渐地丰州滩又恢复了繁荣,并不断发展,成为了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1572年(隆庆6年),俺答汗将呼和浩特城建在了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上,位于大青山脚下,一直到1575年(明万历3年),呼和浩特城基本建成。从明代《万历武功录》(万历三年:“其十……俺答汗请城名,上以贡事积功劳,会五年法当赏,于是赐金币,名其城曰归化。”)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在当时,呼和浩特城就被命名为“归化城”。(如图2)“归化城”东西南北

5、各距300m,呈正方形,城墙周长为1200m,城墙高为8m,土筑(见图3)。该古城旧址座落于今玉泉区内,南门位于今草原家馨宾馆的南墙处,北门位于今大北街街口,北门内路西则是“王府”。清朝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俄木布被废其王号“须义”,而王府又被都统丹津所占,遂称之为“丹府”(在1958年被拆除),率门内路东即仪事厅,该厅是土默特十二参领集体办公的场所。归化城是当时土默特部落的权力机关驻地,于是在该城的周围建造了许多的召庙,之后均以召庙为中心修建、发展道路,东西向道路连接着各召庙,南北向道路与召庙的大门相对,道路整体布局无序而紊乱。由于归化城规模较小,导致城市防御能

6、力极差。于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城的东(朝阳巷东口)、南(大什字北口)6、西(电影院街西口)三面土默特部又分别增建了一道外城;并又增建了东门、南门和西门,依次命名为承恩、归化、柔远门,原北门称为建武门。外城新建的城墙高近7m,南北向长420m,东西向宽500m,周长1900m,外垣是一个缺少西北角的矩形形状(如图3)。(归化城东、南、西三门及其城墙于1924年被拆除,归化城北门于1958年被拆除。)这样的布局尽管增强了呼和浩特城的防御能力,但因城太小,仍不具备驻军的条件。之后,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又建起了席力图召(1585年)、大召(1580年)、五塔寺(1

7、795年)和清真寺(1693年)等。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为了镇守边疆,从而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位于归化城西北方向2.5公里处新建了一座军事驻防城——“绥远城”(如图:1.4)。绥远城总面积为2.5平方千米,四边长均为1570m,城垣周长共6280m,城墙高度为9m多,总体呈正方形。在绥远城的四面各设有一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旭”、南门“承恩”、西门“阜安”和北门6“镇宁”;在四门外又各筑一座瓮城,城四角均建有箭楼,城外还有护城河和石桥。绥远城内有东西向道路8条,间距分别为140~180m;有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