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

ID:62069003

大小:29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6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_第1页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_第2页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_第3页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_第4页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山东省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黑耀光暴雨,暴雨,还是暴雨,进入2011年6月份一个多月来,全国各地都遭受了强降雨的侵袭,在大连、北京、武汉、杭州、郑州等大城市,暴雨无一例外的造成了严重的内涝以及交通拥堵,人们正常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在空前的强降水考验前,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没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且也不仅仅发生在这些大城市。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有351个城市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大概60%多发生过内涝,50厘米以上的内涝占了70%多,积水超过半小时

2、的占到将近80%.城市内涝,其原因很多:如排水设计落后或者是设施老化,政府的许多部门对排水不够重视,以及协调统筹能力低下。但是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也不容忽视。..一﹑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极端气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今年的雨水大而且挺集中,这属于天灾那部分,比如北京最集中的雨量是120多毫米/小时,武汉最集中的是193毫米/小时,这个量是个什么概念?地下的排水管网是按照1到3年的雨量来设计的,就是30多到40多毫米/每小时,所以这个下雨量就很大,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城市建大以后,局部的小气候就会发生变化,阳光照射

3、下来,硬化地面的温度相对来说比泥土地、草地小气候的温度要高很多,城里的温度要比郊外高好几度,人是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出来。局部的城市有热岛效应,地面的高温垂直上升,形成冷空气对流,就容易形成降雨。现在的热导效应,实际上就是有一团热气停住了,又不与外面的空气交流。所以,这些水就像一脸盆水突然浇到头上。热岛效应给都市局部气候带来了变化,加剧了城市极端气候.据近年来观测,日本东京每小时50mm以上的降雨量次数不断上升,超过了往年的2倍以上。而在中国范围内,也从1976年~1988年的168次,1989年~1998年的184

4、次,激增至1999年~2008年的231次.入夏以来,我国城市暴雨频发,内涝严重,热岛效应有可能使暴雨常态化,将更加考验城市的防灾管理意识。二、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地少。现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就像烙大饼,城市发展到哪里,钢筋水泥就铺到哪里。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现在城市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到地下,地下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多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绿地、水体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

5、,能够适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但现在这些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市区,从而出现城区的积涝。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以6月23日北京暴雨后的积水状况为案例,北京的总体地势是北高南低,此次暴雨正好也集中在西南部地势偏低的地区。比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

6、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还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同理,去年北京的大雪,许多车辆都因为太陡而爬不上上拉式的西直门桥,造成大堵车.在南方少雪的地方,立交桥可以建得坡度大些,但是像北方这样的多雪城市,建设者就不能用平均设防能力代替特殊地段的设防能力,现在很多城市建设不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像我在的城市山东省临清把很多的大坑湿地填平盖楼,这些地方下雨发生内涝(见上面插图)在所难免。就防涝来说,城市需首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结合这些个性化因素,制定并实施与其先天条件相符的排水系统规划

7、。然而,再科学的地下管网规划也不能做到一劳永逸,而必须是结合后期的细心维护,以及对城区湖泊这些先天优势的善加保护和利用。四、城市防洪以排为主,不符合地理水循环原理。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洪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传统的排水方式除了要建高标准的排水系统外,也将导致排水系统下游洪峰流量增加,使下游发生洪水的频率上升。同时,由于城市内蓄滞洪水面减少,降低了对洪水的滞

8、洪和泄洪能力,即使在整个城市中花巨资修建了排水管网系统,防洪排涝风险仍然很大。而且传统的排水模式很少考虑把珍贵的雨水资源滞留在城市内并加以利用,即使在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绝大部分的雨水也是白白流掉。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涝、循环利用的方法?  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展出的荷兰鹿特丹案例,就讲述了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一种思路。鹿特丹展馆总代表马索介绍,荷兰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