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

ID:6204307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6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_第1页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_第2页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_第3页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_第4页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研究和防治措施  摘要: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害虫,采取切实可行的灰飞虱防治措施,对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灰飞虱发生规律,分析了由灰飞虱传毒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症状,并从农业防治、药物防治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控制灰飞虱流行,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关键词:水稻灰飞虱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在南方地区,稻田种植面积极为广泛。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害虫,近年来,由由灰飞虱传毒而导致水稻出现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灰飞虱的研究,

2、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于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1.灰飞虱发生规律灰稻飞虱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南方地区一年发生7代,为害双季早稻的主要为1-4代,其中2、3代是主害代;为害单季中稻的主要为4-5代,为害双季晚稻主要为5-7代,而5、6代是晚稻的主害代。1.1不同温度下灰飞虱各虫态历期7用光照培养箱(型号GZX-150BS-Ⅱ),分别在15,20,25,28,30℃恒温条件下对灰飞虱进行饲养观察。结果(表1)表明,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分别为66.1,52.8,32.7,25.9和26.3d。温度在15-30℃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加快。发育

3、速率同温度成正相关。但是,高于30℃,叵温条件下,若虫发育减缓,历期反而延长。1.2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在研究不同温度对卵、若虫和成虫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2)。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3℃,有效积温552.1℃。2、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症状2.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7水稻条纹叶枯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无法传播。灰飞虱是主要介体昆虫,如果染毒既终身并经卵传播病毒。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普遍升高,降雨量少,导致虫量增大,发病严重。稻、麦两熟区发病尤为重,大麦、双季稻区病害轻。该病毒

4、可侵染禾本科的小麦、水稻、玉米、狗尾草、看麦娘等50多种植物,但水稻除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起到的作用很小。水稻从苗期到分蘖期时极易感病。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危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危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2.2发病症状2.2.1苗期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症状也略有不同,如: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分蘖数减少,还会出现黄绿相间条纹,病株将会提早枯死;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呈枯心状,心叶

5、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水稻条纹叶枯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有别于蝼蛄危害造成的枯心苗。2.2.2分蘖期先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2.2.3拔节后在水稻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3.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症状3.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7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主要以灰飞虱为介体昆虫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该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侵染发病。病毒主要在大

6、小麦和禾本科杂草内越冬,灰飞虱在带病寄主作物上吸毒后,病毒先在消化管增殖,经体液至唾液,再传给植物。获毒灰飞虱可终生传毒(第一至四代灰飞虱成虫平均寿命6-22d,其中短翅雌虫13-22d、长翅雌虫9-16d、长翅雄虫6-9d),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传毒(卵不能传毒),一般传毒需10h以上,最短5-30min,一只灰飞虱一般传毒7-8粒谷秧,最多可传12粒谷秧。水稻秧龄越小越易感病,秧龄小则潜育期短,一般为20-25d;秧龄达7叶以上,潜育期长达40-45d。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上有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为秧苗期侵染,在大田移栽后10-15d发生;第二个高峰为本田初期侵染,在齐穗前后

7、发生。3.2发病症状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和分蘖期最易感染,且较重。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3.2.1苗期7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3.2.2分蘖期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3.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