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宾逊漂流记.ppt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

ID:61906675

大小:58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3-27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_第1页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_第2页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_第3页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_第4页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鲁宾逊漂流记.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鹿邑县高中郭春丽读《鲁滨孙漂流记》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

2、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小说叙述19

3、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墙上的斑点》《墙上的斑点》为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

4、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儿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小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整体感知一.概括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一段中心句:我们必须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膀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观察对象,这是小说家要观察的。归纳:什么是“小说家的透视法”?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使

5、用何种程序来安排那些小说家们命中注定必须加以观察的。广泛的,普通的客观对象作用:它是我们解读小说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而我们首要的任务,而且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掌握他的透视方法。二段中心句:他把自己的透视法那么强烈地强加于我们,我们往往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然而,有时一种罕有的持久的愉快即诞生于愤怒、恐惧和厌烦。归纳:什么是“读者的透视法”以及“作家的透视法”与“读者的透视法”的冲突。三段中心句: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入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归纳: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

6、印证“作家的透视法”与“读者的透视法”冲突,提出读者放弃“读者的透视法”接受“作家的透视法”以换取阅读上的愉悦的结论。四段中心句:如果你是笛福,的确,描写事实就够了;因为事实是恰当的事。凭借这种求实的天才,笛福取得的效果,除了伟大的小说大师,谁也达不到。归纳:结合小说具体实例,深入分析“小说家的透视法”。五段中心句:我们一旦掌握了一个普通的瓦罐需要的透视法,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有任何理由吗?归纳:掌握了“小说家的透视法”会给自己带来美的感受。二、从文中第一、二段看两种透视法的关系小说的读者应首先“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但因为读者对世界有自己

7、的看法,那是由读者的经验和偏见形成的,因此这两种透视法之间往往产生矛盾冲突,很难达到完全的视野融合。三.你能结合三、四段作者对《鲁滨孙漂流记》的分析筛选出“小说家的透视法”与“读者的透视法”之间冲突的具体表现吗?具体表现:三段,读者期待着在世界边缘一个遥远的地方;日出和日落;一个同人类绝缘的人,孤独地思考着社会的本质和人们的奇风异俗;小说却“没有日出日落,没有寂寞,没有人”,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四段,小说开篇为读者介绍的中产阶级生活,让我们想到“幸运”,而小说却偏偏安排这样一位中产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