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18472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包括设置生活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关注;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三个方面。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主体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趣,地理教学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
2、必须面对升学考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时候都是让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地理中很多知识点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让学生去理解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有关生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因此当中的一些知识点学生就很难理解[1]。除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之外,很多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主科”上面,学习地理很敷衍,因此学生的地理成绩一直都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造成学生“死读书”的状态,不能将知识点活学活用,这就失去了地理学习的意义。二、生活化教学在
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3学无止境(一)设置生活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初中地理蕴含丰富的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单纯实施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则很难让学生理解内容。所以,地理教师需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引入及创设生活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比如,在讲授“自然环境具有的差异性”时,地理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背景相联系,进而激发初中生的主体意识及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当大兴安岭还在飘雪花的时候,长江两岸的鲜花早已盛开?为何过年之时,人们都喜欢到三亚旅游?”进而把陆地环境中的地域差异引入课堂,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
4、境也不一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爬山的经历,然后提问:“在山脚下是什么感觉?登上山顶之后又是怎样的感觉?”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自由发言:“海拔上升,会看到不同景色,温度也不同。因为海拔不同,空气当中的水分、气温及气压都在发生变化”,由此让学生对自然环境具有的差异性进行了解。这种授课方式可让抽象知识变成具体的生活问题,学生可借助自身见闻来调动思维,积极思考,表达想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效果。(二)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关注。地理知识源自生活,地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了解。例如,在讲授“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时,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
5、的污水排放、农作物污染、雾霾产生等现象,这些都与人类活动相关。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关注重点,人口的迅速增长加重了人口和资源间的矛盾,这些生活事件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3]。所以,教师须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除了限制经济发展之外,还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生活中必须对人地关系进行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三)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知识是思维、动作及活动的结合,初中生会对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实施地理教学期间,教师需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台风”时,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家用洗衣机,逐渐引导学生联想洗衣机甩干桶工作过程
6、,并与台风眼具体形成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相似之处,在讲授自然灾害的具体危害时,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学,让各个小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之后进行交流互动,对自然灾害的具体危害加以探究。再比如,对“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讲授时,地理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环保局的负责人进行采访,进而对该区域水资源实际应用情况和水体的保护措施加以了解。通过这种探究授课形式,可以让学生手脑联动,进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三、结语在核心素养具体指导之下,探究初中地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十分必要。教学期间,地理教师需要设置生活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关注,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进而提高学
7、生地理方面综合素养及实力。3学无止境参考文献:[1]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6-10.[2]陈娟,曹树杰.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x):14-15.[3]陈利清.运用生活化导入策略,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J].内蒙古教育,2016(3):81,86.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