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doc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doc

ID:61818394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doc_第1页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doc_第2页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探究一、社区体育发展现状随着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生活质量,参与到健身运动中去。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在组织上,社区体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在参与人群上,社区体育的主要组成人员为老年人,在管理上以自主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活动时间较为固定,活动场所多为公共活动区域。近年来,我国的运动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对运动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等对职工体育发展的重视度不够,社会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使得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但与此同时,社区体育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首先,社区体育作为基层体育组织形式,其管理较为薄弱,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人口的需要,有的社区甚至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其次社区体育场地缺乏,社区运动器材老化、损坏现象严重,直接限制了群众锻炼的内容以及参与锻炼的人数。再次,社区运动、竞赛等体育活动缺乏组织和经费,开展起来较为困难,也影响着体育人口的运动热情。二、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目前校园体育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的高校大多具备完善的体育场馆供学生使用。而在中小学,也有较为充裕的体育场地,我国现有高校

3、1000多所,体育场馆800余座,室外体育场地超7千万平方米。如果加上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就会大大缓解市民日常锻炼的场地和器械压力。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及中小学场地设施仍以校内教学使用为主,绝大部分不对外开放,在假期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可行性3学无止境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不是相互孤立的团体,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它们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也必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在时间上有着连续性。当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完成就从学校转移到了社区。因

4、此,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不可分割。从时间角度来看,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利用时间有着明显区别。学生的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在周一到周五,时间段一般为早八点到晚五点之间。而社区体育的组成人员多为老年人和上班人员,所以参与锻炼的时间一般为清晨和傍晚以及双休日。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时间差,那么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就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也能为社区的体育人口带来便利。从资源共享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应开拓思路,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对接点。从硬件来说,学校体育课借助自己专业场地设施的优势,主动承办各类比赛、表演等项目,在

5、额外创收盈利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在软件上,学校的体育老师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水平和训练水平都相对较高,专业的体育教师可以参与或组织各类体育培训,担任体育裁判,辅助社区体育指导,是不可忽视的优秀人力资源。从精神层面来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交互,不仅仅是人力和物质的相互利用,还使得学校里的先进的体育锻炼理念、锻炼方式方法得到传播,促进社区体育人口的科学锻炼,有助于社区体育的良性开展。同时,社区体育的加入,也活跃了校园体育氛围,提升校园影响力,利于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四、结论和建议3学无止境在全民

6、健身的发展要求下,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互动中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为了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好地融合与互动,建议双方应采取多方面措施。(一)学校应加强与社区、企业单位的联系,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积极承办各项赛事和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单位加强全民健身的力度,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学校不仅仅要引入,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走进社区。院校的体育教师以及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专业优

7、势,主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指导社区体育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巧。这种走出校园的活动一方面可以给予师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使其在毕业后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同时,院校师生的加入也能大大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的矛盾。(三)学校加大对场地器材的开放力度,对早晨和傍晚需要进入锻炼的社区居民实行持卡锻炼。同时也可利用学校的体育社团,加强和社区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参考文献:[1]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1):36-3

8、7.[2]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11(2):86-87.[3]郁建亚,吴明.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6(2):15-1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