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12315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高校室内环境设计实践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高校室内环境设计实践研究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不断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响应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全面进行专业教学的实践改革。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均有很高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该文分析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阐述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方法在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不断革新,专业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新突破,
2、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给专业人才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还比较匮乏,阻碍了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一、室内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是集中授课,这种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学习,短时间内教学具有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化,课堂整体氛围比较活跃。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需要围绕“观察”“思考”“读”“操”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对学生专业发展有着全面的要求。所以,专业教学要
3、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二、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3学无止境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还要锻炼其实践能力。但是,当前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少,实训教学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亟待解决。笔者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进行以下阐述。1.创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室内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前提。高校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设计实践环节,通
4、过课程建设、毕业设计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实训项目中,高校应注重与外企单位的合作,与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建立学习替岗实习的长期合作模式,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和长久的实习单位,搭建良好的实训教学平台。如建筑公司、建筑装潢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公司,都是该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对象单位。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并根据学生特长确定实践项目。在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之后,高校可以安排其进入园林设计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巩固其理论知识,提升其专业综合能力。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锻炼。高校必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调
5、查实验等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单位参与具体实践项目,从项目设计、评估和实施等环节进行实践,保证学生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根据学生理论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在学期末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安排学生到相应公司实践,直接参与、观摩学习,让学生真正接触专业领域的工作,提升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并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实践的欲望,促进其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3.组建专业实践师资队伍。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室内环境设计专业应该拥有一支专业的实践教师队伍,并且教师最好是外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配备一位专业的指导教师,两者协同合作,实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6、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真正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专业的教师指导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好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的水平,反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训练,锻炼学生环境设计专业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如愿就业,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洞察能力,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发散性思维,必须全面发展。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新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该专业的发展,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实践能力也不强。所以,教师必须全面加强学生专业能力锻炼,真正在实践中
7、将人才培养成为应用型的高科技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参考文献:3学无止境[1]张国峰.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研究——评《室内色彩设计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7(3).[2]赵婷.室内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鸭绿江月刊,2016(8).[3]张玲.教与学相辅: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改革模式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