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02437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教学里的德育教育之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教学里的德育教育之议摘要: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关键还要注重人品的培养。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也是进行德育的关键之一,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育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而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各学科教学,则是承载德育的肥沃土壤。在诸多学科中,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是传播语文知识,二是渗透德育
2、。鉴于两个任务的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融德育于教学,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开辟新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提炼,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的完美统一,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一、面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
3、。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二、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大多数篇目,无不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愫。因此,我们要善于用好这一德育资源,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积极渗透德育,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祖
4、国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成才”先“成人”的问题,就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与课文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同呼吸,心连心,用他们积极的思想行动来影响自己。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荡涤着学生的心灵,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感流露在诗行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更是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高歌少年的朝气蓬勃,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精神倍感振奋;叶文玲笔下“富春江的俏娇静”则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秀
5、丽,从而不断激起爱国激情……像这样饱含着爱国情怀的课文比比皆是,我们教师就要善于从课外相关资料的积累、了解作家作品背景,做到课前激趣,课上引导、体味好词、品析佳句,结合现实、感悟拓展等多方面耐心指导,进行爱国教育,使德育的渗透落到实处。三、把握课文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很典型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个人魅力,打下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烙印。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目标”时,也必须紧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语文的育德功能。例如,我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不少学生觉得课文风格一般,甚
6、至难以理解,毫无美感可言,我就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在读文章时认真体会茅盾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再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去理解一代伟人的英雄襟怀,唤醒学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使命感。四、根据文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形式3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德育也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形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不仅要根据散文诗化的语言和议论性语句作精辟分析,还要让学生领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
7、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在学习《芦花荡》时,要抓住小说“三要素”特点,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中,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来感受老英雄形象,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观念。五、选择好课文中的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朱自清在《背影》里记叙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亲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注意到父亲过铁道时的艰难情景,让学生去理解和感受那种深深的父爱,同时加入音乐和画面,听老师朗读。其次老师深情地讲道,父亲回家奔丧,面对重孝和失业,还要送儿子去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然后讲父亲还是强忍悲痛,心里只有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
8、”,都是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将父亲的艰难身影和内心独白描述了出来,对人进行了深深的道德教育。此时,老师可以拓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