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

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

ID:61774847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_第1页
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_第2页
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_第3页
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比手法在科普展览设计的应用摘要:天文学知识的专业性很强,与日常可见的物理或化学现象差异较大,普通观众往往难以理解天文方面的前沿动态。对于天文主题的科普展览来说,必须依靠辅助展品来支撑展示内容,这就需要设计团队的创新研发。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展览策划,能将深奥、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可视化,激发观众的兴趣,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实现认知的目的。关键词:天文主题;对比手法;展示设计当下,博物馆学理念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旨在满足观众获得愉悦、知识和感悟的需求。如何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有效地收获“直接经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

2、问题。就科技博物馆而言,关键在于知识的科普化,即展示设计中的直观化、可视化。科普展览应当巧妙运用设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基础理论以及最新发现,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天文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随着科技发展其研究内容日趋专业,“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等热点新词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普通观众往往难以理解这些术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们不妨在科普展览中采用对比的手法,使得艰深的专业知识更为通俗易懂。1对比的重要性1.1什么是对比。对比是指两种事物相对比较,比如古今对比或新旧对比。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

3、种修辞方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加以描述和说明。展览中的“对比”与此类似,就是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发进行参考、比较,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1.2为什么要对比。对于科技博物馆来说,由于不同观众群体的知识背景不同、参观目的不同,因此必须注重展示设计的普适性,以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和理解。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不仅能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而且使得信息传播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2对比的方式及实例4学海无涯2.1同一属

4、性的定性对比。当对不同事物采用单一变量做定性比较时,事物本身的大小、长短、高低等属性差别便非常直观。这种对比在同一类型的多种事物间进行,并且由于是定性比较,故而需要有较大的属性差异(如同一个属性存在一个数量级上的差别),这样对比的效果才足够明显。在北京天文馆“宇宙畅游”展览的“太阳家族”展区中,观众将领略到太阳系大家庭中各个成员的风采。每个行星都有它独特的一面,比如水星的温差最大,金星的温度最高,地球最适宜生存,火星的地形最复杂,木星的体积、质量最大,土星的密度最小,而天王星是躺着自转的,海王星则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如图1所示,“比大小”展项按

5、照八大行星的实际大小,悬挂了八个等比例模型。显而易见,八兄弟的个头悬殊着实不小。此外,针对行星质量的对比,我们还特别制作了一个天平。天平的一侧放置七颗行星的模型,另一侧仅放置木星的模型,只见指针大幅偏向木星模型的那侧。该展项向观众传达了这样一个概念:木星是质量最大的行星,单个木星的质量远大于太阳系中其他七颗行星的质量之和。2.2同一属性的定量对比。对于某些事物的特定属性,可通过明确的数值得以呈现,如常见的长度、温度、质量等,以量化的标准比较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在北京天文馆的“荧惑不惑———火星探秘”展览中,掀起了这颗红色星球的神秘面纱。如图2所

6、示,从结构、直径、质量、重力、气温、大气成分、自转周期、自转轴倾角、公转周期、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将地球与火星的各个属性进行定量对比,帮助观众客观而准确地认识火星的基本情况。原来火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是地球的一半,质量约是地球的1/10,自转周期、自转轴倾角均与地球接近。在那里,大气既干燥又寒冷,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由于重力较小,沙尘悬浮其中,常有尘暴发生。基于这些相同与不同,我们就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未来如何改造火星,才能将它变为人类的第二家园。2.3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对比。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一次游览庐山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横看成岭侧

7、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而,想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多角度观4学海无涯察,全面掌握情况。航天探测器装载了科学探测仪器,由运载火箭送入太空,飞近天体进行近距离观测,并下降着陆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品进行研究分析。由于探测手段的革新、探测精度的升级,对于早期的天文发现往往会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976年,美国“海盗一号”探测器于火星表面拍摄了一张神奇的照片,看起来像是人脸的形状。“火星人脸”一经发现便震惊全世界,引起了诸多猜测,甚至有人认为它是火星智能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在北京天文馆的“荧惑不惑

8、———火星探秘”展览中,“火星人脸”展项揭开了这个令人费解的谜团。面对“火星人脸”照片,观众可调整光线照射的角度,自由选择三组不同的光照环境,分别是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