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67244
大小:27.8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09
《基于学生认知逻辑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栏目分析 (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学生认知逻辑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栏目分析作者:杨小燕/王世存 作者简介:杨小燕,王世存,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原文出处:化学教育内容提要:基于学生的认知逻辑,具体分析了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高中《化学1》教材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栏目设计,指出栏目设计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存在的冲突,并从教科书栏目内容的呈现方式、栏目的具体数量、栏目的正确使用等方面对教材的编写及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提出了具体建议。期刊代号:G37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复印期号:2019年06期关键词:认知逻辑 化学教科书 栏目分析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
2、程的范畴之中,为了学习需要而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国家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1]。编写教科书需要遵循三序原则,即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逻辑)主要表现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以及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科书的栏目作为一种中介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科书栏目的学科逻辑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栏目编排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是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正式投入使用的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有3种版本(人
3、教版、苏教版、鲁科版),由于编写者持有的编写理念及对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不同版本化学教科书的栏目设计也不同。人教版必修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强调化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精神价值;鲁科版必修教材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编写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苏教版必修教材则以“物质世界”为核心,介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进而引入高中化学知识,并从多个角度阐述化学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教科书栏目结构、栏目类型和正文与非正文匹配度等方面,选取“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相关内容章节,对3种版本教材的栏目进行对比分
4、析,试图挖掘出与学生认知逻辑不符的教材栏目编排设计,并对新教材的设计和教师二次开发教材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生认知逻辑概述 (一)学生认知逻辑的内涵 哲学上,认知逻辑是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关于认知过程及其规律的逻辑系统[2]。本文所研究的学生的认知逻辑即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他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能动性将知识经同化、顺应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知识,新的知识
5、又可作为未知知识的生长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说明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概括、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 (二)学生认知逻辑与高中化学教科书栏目设计 栏目是教科书的组成部分,在知识的承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隐含着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凝聚着编写者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其知识呈现的逻辑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对实际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化学教科书的栏目设计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基础,并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分
6、析栏目设计,能帮助教师找到其逻辑构成,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栏目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栏目比较分析 由于编写者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版本化学教科书的栏目设计也大不相同,下面主要分析了3种版本教科书在章栏目和节栏目构成上的区别。 (一)教科书“章(专题)”栏目比较分析 教科书的章节框架体现着教科书的设计取向,其逻辑关系直接体现着编写者的设计思路。“章”栏目的逻辑结构分析对于教师用好教材及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种版本都有“章名(专题名)”“章(专题)引言及主题图”“节(
7、单元)”和“复习题(本章自我评价/本专题作业)”的划分。有所不同的是,人教版[4]的“章引言及主题图”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文字部分着重介绍本章主要内容,及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图像部分由数张附有文字说明的图片构成,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知。鲁科版[5]和苏教版[6]列出每节(单元)标题,但所呈现的图片没有附文字说明,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有效形成。 其次,在章节末尾处理上,3种版本教材也有所不同。人教版除了有习题设计,还安排了“归纳与整理”,通过问题和留白的知识网络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本章所学、把握重点,而且逐
8、步让学生学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以及对自身学习情况反思评价的方法[7];鲁科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