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厢记》传播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厢记》传播研究本文借鉴现代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对《西厢记》成书后明清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描述和分析。论文以《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分五章,从文本、演出、改编、批评及文化影响五个方面来论述,力图在明清社会文化和整个戏曲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历史系统的考察,多侧面多角度地论述了明清以来《西厢记》历时六百多年的传播情况,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扩展对演出、改编、批评的了解,同时也对古代的戏曲传播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和有益的探索。本文的前言部分,除了按照惯例,对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以及一些概念加以说明和论述之外,我们主要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
2、景和《西厢记》传播的基本特点加以探讨和介绍,认为社会的娱乐风气和戏曲文学的社会地位由俗到雅的提升是构成明清戏曲传播繁荣兴盛的直接因素;明清时期《西厢记》传播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受众多、传播时间长、分布广。第一章文本研究,主要勾画了抄本、刻本和选本三种类型的《西厢记》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一些主要文本的特点,并对刊本的主要传播手段加以总结。我们认为,在刻印技术水平不十分发达的古代,手抄仍是《西厢记》文本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名家参与批点,插图版画无图不精成为《西厢记》刊本特别是万历至明末刊刻高潮时期的突出特点。清代的《西厢记》刊本笼罩在金圣
3、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阴影之下,大部分是金评本的翻版、增补和校注。坊刻是《西厢记》刊行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刻书业发达的杭州、南北两京、苏州、湖洲、新安、扬州等地。刻书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繁荣是相一致的。为投合读者所好,刊刻者采取了精美的插图、名家评点、朱墨套印、笺注、音释、点板附录等多种手段来吸引读者来消费。同时,选本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形象的《西厢记》的演出史。出目选择集中、不同的选本中同一出目的名称并不确定是明清《西厢记》选本的主要特点。第二章改编传播,着重介绍和论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西厢记》改编。一是变换艺术形式,便于排场搬演而作,
4、原书的主旨意图并不改变的改作;二是对王《西厢》全本或后四折主旨有所不满,把原作推翻,重新创作的翻作;三是对原有的作品结局不够满意,接其结尾而继续的续作;可以发现,《西厢记》成书六百年来,尽管改编者不乏其人,踵武王实甫者接连而至,其中不乏名家巨手,但王《西厢》的金字塔地位无可推移。改编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为扩大《西厢记》的影响,推动《西厢记》广泛传播是十分有利的。从根本上说,这种改编已经不是简单的改作,而是变相的戏曲批评,是戏曲作家表达批评的特殊方式。第三章演出传播,我们从演出形式、演唱方式、演出地域和演出接受四个角度和方面对明清时期的《西厢记
5、》演出情况予以描述。考察了的主要搬演形式-全本戏和折子戏的演出情况,发现全本戏演出从《西厢记》产生之后的元初直至清末一直未中断过,《西厢记》的折子戏自万历初年始已经有上演,清代乾嘉以后基本上是以折子戏形式演出的。戏曲声腔中北曲和昆腔、弋阳腔、海盐腔及余姚腔的余响-调腔都演出过《西厢记》。大江南北《西厢记》演出风行,遍及苏州、上海、扬州、北京、南京、浙江以及偏远的云南等地。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官僚士绅、文人、妇女等都是《西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