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60331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6
《“以点带面,因势力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点带面,因势利导”——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襄樊东风中学小学二部杨风茂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牛的身体无疑是很复杂的,但庖丁解牛,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豁然开朗,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身体结构和规律,每次下刀都选准了切入口,自然游刃有余。其实,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庖丁解牛是一样的道理,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也要选择好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片断实录:第二课时 一、播放视频,神游哥城 1.板书课题、读题。 师:请打开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题
2、——我们对本文的作者季羡林爷爷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季羡林老爷爷。 生:…… 师:我们今天就走进他曾留学十年的城市——德国·哥廷根(板书),了解这个城市的民族风情和异域文化。请欣赏—— 2.视频播放——歌廷根城市风光(教学视频2分钟) (旁白:歌廷根以哥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现有的十万人口中,学生就有三万左右,是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有250位名人在这生活过,已培养出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名人包括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数学王子高斯等) 3.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印象中的歌廷根。 生:…… 师:歌廷根不仅是一块文化的净土,还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德
3、国。对于在哥廷根生活了十年的季羡林老先生而言,他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有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最真切的赞叹。这句赞叹的话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4.进入文本,把画面变成作者的文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季老的这507个文字中,找到那奇特而美丽的民族风情,并做好记号。(深圳市上芬小学马强国)马老师在这篇课文中很好地抓住了课文的文眼,或者说是找到了这篇课文的中心语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能以此为切入点生发开去,提纲挈领地展开了全篇的阅读教学。然后,马老师再引导归纳提炼并组织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
4、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这里的“切入点”类似与我们以前提倡的课前导入,但又比课前导入重要的多复杂的多,因此要求也就更高。一方面这个切入点要新颖,要叫得响。要有趣味性或者是说要有吸引力,这样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角色,缩短课堂预热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个切入点又要紧扣文本内容,抓住文本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抓住文本的关键之处切入,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知识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堂同样课题,用不同切入点导入的课堂教学片断实录和授课者的教学思考: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问:同学们,你们家里养花吗?生答:养。师问:家里
5、都养了些什么花?生答:各种各样的花。月季,牡丹,君子兰……师问:花盆摆在哪里?生答: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师问:养花给谁看的?生答:自己家里人看啊!师说:噢,但你们知道吗?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养花却是给别人看的。(学生大为疑惑)师说:很奇怪吧?(学生点头)师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德国,去欣赏这道奇丽的风景。(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1935年,季羡林先生求学于德国的歌廷根大学,当时他只有25岁。他在这里留学十年。他把德国的歌廷根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80年,也就是35年后,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教学思考:我
6、曾设计了从交流季羡林先生入手,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多,比如季羡林先生的职务、作品,交流这些资料占用的时间长,但对于理解课文没有什么帮助。我也设计了从介绍单元内容入手,学生反应很平淡。最后我决定从学生熟知的家庭小事——养花谈起,交流中国的养花方式,学生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家里养的花的种类,花盆摆放的位置,知道我们中国人养花是给自己看的,为课堂上理解德国人养花给别人看、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打下基础。](淄博市桓台县第二小学崔芳) 崔老师的这篇课文的切入非常自然,从课题入手,而且引“生”入胜。接下来,崔老师直奔点明中心思想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
7、味的。”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在感悟理解过程中感受奇丽景象,积累优美语句。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加深对这句话以及课题的理解。最后小结归纳学习方法,完成相关课堂练习。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