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56171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06
《应试作文写作指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试作文写作指导襄阳四中高中部语文组周俊一、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尽量保证有55分时间作文,审题、构思、列提纲10-15分钟,正式写作40-45分钟。2.充分挖掘利用作文题当中的写作提示信息,讲求最佳立意。3.如果文体不限,在没有特别大的把握写出好的记叙文的情况下,首选议论文。4.一定要有标题,一定要完篇,一定要写够800字。5.卷面一定要整洁,标点要规范。二、作文写作前的准备(一)审题、立意、切入:根据作文类型,选择适当的方法。1.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确定写作的重点与范围。 题目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阐释性话语+写作要求”构成。“材料”主要用来引出题目,同时对题目的走向起导向和提
2、示作用;“提示语”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可轻视。题目作文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提示,审题目,审要求。最关键的是审题目,包括审准题目的写作范围与写作重点。 (1)单个词语型题目:其题目本身是一个字或词语。名词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脸”本义“人脸部”,引申义“表情,情感”(妈妈的脸指妈妈的关爱),比喻义“面貌”(城市的脸)。形容词与动词话题,写作时根据立意,补出主语或宾语后,按后面的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方法确定写作范围与重点。 (2)偏正短语型题目:正部是写作的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写作的重点,“生
3、存”限定写作范围,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3)动宾短语型题目: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战胜诱惑,“战胜”是写作的重点(为什么要战胜,怎么样战胜),“诱惑”限定战胜的对象只能是“诱惑”而不是别的。 (4)主谓短语型题目:谓语是写作的重点,主语表示谓语论述的对象。如:答案丰富多彩,“丰富多彩”是写作的重点,“答案”则限制丰富多彩的对象只能是“答案”,而不是别的事物。 (5)并列短语型题目:主要是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②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
4、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人文素养与自我发展》。 (6)完整句子型题目: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细节决定成败,谓语“决定”是写作重点(为什么决定,怎么样决定),“细节”“成败”则表示“决定”的范围对象。 特别强调: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伸义或其它特殊意义。深入准确地挖掘这些含义,往往会适使文章立意深远深刻。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和内容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注意:有的省
5、市表述形式不同,但这种表述更具有提示性,可视为新材料作文的普遍要求。) 审题:“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内容),即一般所说的整体性阅读。 立意: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主体与陪体,正面与反面)。 行文:最好引述材料(或正面直接转述,或反面假设转述,或同向类比转述,或侧面暗合转述) 验证:用你的观点和素材代入原作文材料,看是否能印证原作文材料的事实(道理)。第一类故事寓言类(叙事型):由果索因而立意 示例一:06全国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
6、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从牧羊人认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角度追因: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立意: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立意为“了解自己,认清自我”等,如“做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做自己最适合的事”、“给自己的人生定位。 (2
7、)从儿子认为“它也很可爱”角度追因: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由此可以立意为“勇于尝试”,如“有异想才会有天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于实践也是一种美丽”等。(3)从整体的角度追因:从乌鸦失败角度追因:可以立意为“既要有勇气又要有能力,二者不可偏废”等。 从父子评价的不同角度追因:可以立意为“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 小结: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