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51964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6
《2012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论文以读为本 借读促悟 刘美颜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读”则是理解的一面镜子。读可益智,读可审美,读可怡情,当然,读更可以发展语言。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何借助读,有效地体现阅读教学的理念呢?下面就本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谈谈个人的
2、一些做法:一、以读悟形——感知语言形象。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深切感知内容,是引导理解语义,感受语境,品析语技,积累语言的重要基础。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客观事物或想像事物的描述,引导感知内容,实质就是感知语言所描述的事物。随着自我生活的丰富,影视接触的增多,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形象画面。阅读中,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贮存的与课文
3、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他们凭借联想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受。如教学《燕子》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现象感知课文对燕子外形的现象描写,我在仔细读第一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接着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出燕子的外形,学生边读边板画,边板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为引导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教学中借助想象,描述形象,从而使学生经历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使学生加强了对语言形象的感
4、受,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内化。结合文本的不同特色,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如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有效地让学生感知语言形象。一、以读悟情——感受语言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意义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以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
5、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异,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这就要求教师领会新课标理念,立足于读,巧读悟情。请看下面一位教师教读《再见了,亲人》的一片段: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最不容易表达,听老师读一下。(老师范读)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时间?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
6、,心里很难过,说—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时停了较长的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这样,既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还注意了语境的提示、语速的指点、语情的诱发,尤其是范读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了读的理想境界。情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未来甚至一生。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借助文本语言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三、以读悟神——感悟语言内涵。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
7、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加工处理课文符号信息,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进而接受课文的熏陶、感染,最终把课文的语言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护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在这里,语言的意义内涵、情感内涵都寓于作者深沉的感受中、伯父严肃的神情里
8、、按我的动作上、深深的叹息中。这种蕴含,老师靠着自己非常动情的范读深深感染了学生,感动了学生,震撼了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了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将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课文在浅显的文字中不乏丰富的语言内涵,如借物喻人、借事论理的记事状物文,警示人生、启发明理的寓言童话等。而就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言,其内涵的解决不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解所能把握的,须以有效的方法带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