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评课稿.doc

木兰诗评课稿.doc

ID:61647961

大小: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06

木兰诗评课稿.doc_第1页
木兰诗评课稿.doc_第2页
木兰诗评课稿.doc_第3页
木兰诗评课稿.doc_第4页
木兰诗评课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木兰诗评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木兰诗》说课稿 王运红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民歌,是我国古代北方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的高贵品质。     《木兰诗》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27课,学生在小学学过的诗歌都是通俗易懂的,篇幅比较短,而《木兰诗》是一篇有五段共十四节的叙事长诗,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长诗的学习方法,这对以后学习古典格律诗及现代体

2、长诗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虽然篇幅长一些,但通俗易懂,口语化强,易于成诵。学习本诗对于以后教授诗歌起着铺垫的作用。同时.这首诗体现出古代妇女代父从军的高尚品质,对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已忆:A、记住“唧、杼、鞍鞯、辔、拆、戎、朔、?、可汗”等字的音、形、义。     B、熟记下列常识:《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是叙事诗。      C、背诵全诗。     理解:A、理解重要字

3、词的含义。如:“赴、朔、郭、骑、著”等。      B、理解诗中所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把握木兰这个形象,概括木兰的主要性格特征。      4、有表情的朗读全诗。      D、理解比喻、对偶和互文三种修辞的区别,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E、理解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内容。     2。情意目标:      理解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学习中国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长辈的精神境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A、教学重点:理解全诗基本内

4、容并且背诵全诗。       B、教学难点: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四、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我校处在农村,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授本课可举现代巾国英雄“红色娘子军”为例,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怀入手学习这首诗。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红色娘子军》片段,进行直观教学,寓教于乐。      2、教法学法           教学理论       A、寓教于乐。        B、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   

5、     A、启发式B、诵读C、内容分析、讨论          运用教具:挂图、多媒体放像机。       3、教学时数:1课时。五、说教学程序       l、导入新课      由典型事例引入新课.运用多媒体VCD播放《红邑娘子军》片段,着重突出主题歌“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师问:“现代有许多巾帼英雄,那么古代有没有呢?”生答:“有”。就是本课所学习的花木兰,由此导入新课。板书  27木兰诗       2、梳理“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对诗歌的内容作了精要的概括。是帮

6、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       3、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知道教师“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       4、教师范读全诗或放录音,概括讲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5、指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A、学生朗读全诗。可用分组或个别朗读的办法。       B、区别比喻、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l)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格。如:诗歌的最后一节。 

7、   (2)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照铁衣壮士十年归”     (3)互文:互文的意思是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所以叫“互文足义”。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壮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较多,须用心发现。       C、课堂分析人物形象,讨论木兰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简析: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

8、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她不图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明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6、学生反馈:认识这首民歌的特色。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的起兴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反复、排比、顶真、对偶、比喻及互文等等。      7、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案王运红【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