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2536
大小:3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5
《招展阅读与文学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学修养《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构建。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读,教师学生一起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努力更新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拓宽生活面,丰富人生体验,以使自己的视野品位得到提
2、升,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那么,怎样拓展阅读与文学教育的渠道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加强文学教育修养,“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从感性体验入手。现在人教版上的语文课文多数文质兼美,是人类优秀文章的代表。这些文章在选材立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语言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多具有典型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学习以抽象思维为主,但是还不够完善,所以用朗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声情并茂,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对文章进行入境、入情、入理的读、传达对文章内容、情
3、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推敲,品味能力,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阅读题《你在伞下吗》,这是一篇记叙文,文辞优美,充满人性关怀,读来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在做这一类文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训练学生读一些课外的有关体现母爱,人性关怀,尊重生命的文章,如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一些随笔,散文等,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考试中就能迅速抓住文章主要信息,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那么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总之,只要语文教
4、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显著提高。二、从理性分析入手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内化和运用能力,三者之间互为关联,缺一不可,其中又以运用为最高层次。课文的阅读过程实质上就是借助课文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思维的过程。因此,除了要注重学生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外,还应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词句的感情色彩,表达作用,语言环境,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课文的本质意义,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文和写人的记叙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
5、写了什么,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文章是如何写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写作思路,材料的详略,烘托技巧,过渡衔接,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具体含义,抓住中心句,文章的主题……而所有这些,不仅靠学生自己的个人体验感悟,而且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实例做必要的分析,让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黏附更多的理性知识。因此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学在课内,用在课外,对于各种类型的阅读题不再是惧怕,而是运用自如。这种理性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
6、只有理性的阅读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三、从课标思想入手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课外学习语文。学生在学校语文课堂上,课本课文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语文课程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另一要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渠道很广: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书店等都都可以给人以知识,但是各种书籍鱼龙混杂、思想,层次高低不一,情趣境界各不相同。而
7、中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较差。此时正是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加以正确引导。告诉学生要选择那些思想内容健康,情趣高雅、人物个性鲜明、富有知识性的书籍去看。如人教版的课外必读篇目中的《名人传》、《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伊索寓言》、《水浒传》等,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萃。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后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写写阅读感受,并让学生互相交换书籍,扩大阅读范围,实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活跃思维,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总之,要提高学生阅读
8、水平,加强学生的文学教育,就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走出“课本天地”,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