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37092
大小:753.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3-04
《《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参考课件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定风波苏轼作者及背景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弟,合称“”。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齐名,散文与齐名,词与齐名,开创了的词风。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读读准字音同行xíng吟啸xiào芒máng鞋料峭qiào一蓑suō烟雨萧瑟sè诵读要求读出节奏莫
2、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要读出词句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合作讨论: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读出情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悟古诗
3、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古诗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我们应该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充分注意词前小序以及文下注解时间:地点:人物:雨事件:感觉: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同行、余狼狈、不觉已而遂晴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田地,归途遇
4、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诗词背景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一生: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北)。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广东),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诗句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赏析探究“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赏析探究“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6、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赏析探究“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赏析探究“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归纳小结《定风波》塑造了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
7、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潇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背诵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