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战争诗文蔚为大观。通过研究战争诗文,可以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殊现象及其演进轨迹。故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展演进规律以及与当时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层联系,发掘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文体的发展及其所蕴涵的精神内核。本文共分七章,除绪论以外,主体内容分为战争诗研究、战争文研究两大部分。第一章绪论明确本选题的理论价值、学术依据、研究范围;分析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通过学术史的回顾,说明本文研究的重点和主要论题。第二章至第四章论战争诗。以时间为序,分别论述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诗。汉末三国是战争诗繁荣期,
2、不仅曹氏、王粲战争诗创作丰富,而且阮籍、嵇康也间有涉及战争题材的作品。从建安偏重于描绘乱离图景到正始偏重于关注个体生命,是这一时期战争诗发展的基本走向。而曹氏文人前期纪实、抒情并重,风格慷慨悲凉,后期发展为以抒情为主,风格壮阔飞扬;王粲也由发愀怆之词转变为写理想之歌,是这一时期不同文人诗风的发展变化。两晋时期,战争虽也连绵不断,战争诗创作却不多。西晋战争诗前期以平吴大捷为核心,以赞美王朝统一为主调;中期或抒写征人思乡,或描述军旅艰辛,或美化王朝武功,缺少刚健昂扬、慷慨任气的风骨;惟有后期刘琨战争诗慷慨悲壮,表现出对建安风骨的回归。东晋诗人虽也有“神州陆沉”之痛,由于习染玄风,较
3、少关注现实,惟有郭璞在游仙之余间及乱离,而陶渊明则仅以动乱的背影投映于田园诗歌的背后而已。南朝的战争诗数量不少,多以拟乐府的体式,或纪实,或咏史,或以宫体入诗,追求艺术新变。但南朝诗人多无从军经历,其战争诗多是依据经籍史传创设虚拟情境,表现出比较显明的“经史化倾向”。北朝战争诗数量较少,但是成就较高,风格刚健有力,呈现尚武的地域特色,下开隋唐战争诗之先风。魏晋南北朝鼓吹曲辞,魏、晋、粱以歌颂开国君主军功为主体;宋、齐则涉及战争音乐、战场厮杀,内容有歌颂君主,亦有美赞藩臣。其功能由庙堂之乐到案头文学,从内容到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章至第七章论战争文。分别论述魏晋南北朝劝战止战
4、文、檄文和武功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劝战和止战的文章,不同时期的劝战文体现士人的不同政治诉求;而止战文往往也并不是怯懦思想的表达,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民生观、历史观、通变观、华夷观以及趋于一统的国家观念。劝战、止战文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言说方式,这是传统文化沉淀于言说者内心的表现。细致考察劝战文和止战文的言说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魏晋南北朝士人的战争观念和文化心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檄文的兴盛期,本文对檄文的文体功能、檄文的内容表达模式和文体结构模式、檄文的语词风格和语体效果、檄文的话语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檄文的特殊文体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对学界众说纷纭的司马相如《
5、难蜀父老》的创作背景、讽谏主旨、文化意义和表达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武功赋是赋体的一个题材门类,武功赋兴盛于建安,嗣响于西晋,消亡于南北朝。虽然数量不多,质量也呈现出初创期的稚拙,但是从所发生的社会环境来看,却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文人心态、文风特点和社会文化心理。而且将“武功”引入了赋作,遥接楚辞,拓展了赋的表现题材,也为唐代武功赋的繁荣提供了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