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docx

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docx

ID:61600932

大小:66.3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3

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docx_第1页
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用典是指在诗文创作中使用经文人加工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含义的古人、古事、古语,以使文学作品含蓄凝练、意蕴深婉的一种修辞方式与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方法中常用的一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学史上用典现象的第一次辉煌,可以说是用典理论的定型阶段。在文学自觉的时代,作家们真正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风貌。齐梁诗歌作为南朝诗歌的代表,用典艺术与对偶、声律同为当时繁缛诗风的表现特点。本文以齐梁诗歌用典为切入点,以期通过梳理这一时期诗歌中的用典现象与用典特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更好把握齐梁文人用典在文学

2、史上的关键地位。第一章从用典意识发展起源的角度出发,分析用典意识与现象在齐梁以前文学史上的起源与变迁,论述用典在先秦以迄齐梁各个时代的现象与特点。先秦时期的崇史尚古意识是用典意识的最早起源。两汉时期,文人用典受“赋诗言志”诗学传统影响,经学色彩浓厚,主要体现为“依经立义”与“修辞宗经”。自魏晋起,文学观念的自觉与用典在文学史上联袂出现。正始之后,玄学盛起,文人多用老庄之典。刘宋时期,文人用典已不同于秦汉时期的摘录原文或稍作改变,而是通过截取关键性词语或改变典故原结构的方式来运用典故。齐梁时期,文人自觉追求文学形式之美,用典与声律、对偶等成为文人创作必不

3、可少的语用手段,用典现象蔚为大观。与之相协,用典方式也由质朴向精巧过度,文人用典又不滞于典,多能运化无迹,不使人觉,为唐五代的文人用典提供了范式。第二章从横向分析齐梁时期取典范畴、用典现象与用典特点。齐梁时期隶事风气盛行,加之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转变,齐梁文人用典极为繁复。齐梁文人大量从经、史、子、集甚至杂著、传说及类书中采典,涌现出王俭、沈约、任昉、谢朓等诸多精于用典的诗文大家。诗歌结构用典的有意追求、相同典故单元形成的典故群、“易见事”与清新明丽的用典实践是齐梁时期新的用典现象,对典故的反用与压缩使用、典故使用中助词的运用与声律的相协是齐梁时期用典技

4、巧的进步之处。第三章分析齐梁文人的用典理论交锋,并对中国古代诗论中的用典理论进行纵向梳理,试图探讨用典理论在不同时期的沿革变化。齐梁时期是用典理论的定型阶段,刘勰、钟嵘、沈约、萧纲、萧子显、裴子野、颜之推等人围绕用典问题作了不同论述。唐代“诗格”与“水中著盐”论进一步推动了用典理论的发展。宋代以后,用典理论多从用典方法着手,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用典理论的新发展,宋代文人诗话的繁多亦导致了用典理论的繁荣。自元代起,出现了从“诗法”角度探讨用典的新方向,清代“学人之诗”是古代文学用典理论的集大成。第四章探寻用典审美效果与驱动机制,总结用典

5、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用典在文学创作中之所以经久不衰,内在驱动在于典故富于浓缩性与复义性,典故单元形成的符号体系贯穿古今,具有含蓄蕴藉、感染人心的审美效果。外在驱动则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引书以助文”不仅适用于古代诗文创作,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