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

ID:61572933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01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_第1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_第2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_第3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_第4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多年来,语文教育被当成了应试的工具,其争议的焦点是语文学科过多地显示了“工具性”这一特点,致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缺乏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只能蕴含于文学语言教育和审美教育之中。过多地强调其思想的“工具性”只能是缘木求鱼;过多地强化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只能使语文教学越来越程式化,严重地窒息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语文教育展示它本来的艺术魅力,通过渗透审美体验对文字所要表达的形

2、象,情思进行把握,不失为一种手段。近几年,语文教育倡导的探究合作性学习,显现了审美教育的特征。作为审美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各种审美对象对人的影响,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它贯穿于中学各门学科中,尤以语文最为突出。基于审美教育的这种普遍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在内容、形式、手段上必然是与多学科互相交叉、重合的关系,并体现出语文教育具备以情动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最终实现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巨大魅力。为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教育的渗透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把想像与构图之美渗透于教学宋代诗人苏轼说:“

3、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赞誉了王维诗的唯美性。实质上,不仅是王维诗的意象如此,但凡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展现出其想象之自由,图画之美妙,音符之悦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把美术渗透于教学。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词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老师在充分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后,逐步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秋天悲凉景色以及游子孤寂苦闷的意象之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名词,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然后再通过学生交流想像,不难想像出在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

4、微寒的西风,古道上昏然踽踽独行,悲楚的神情溢于言表;缠满枯藤的老树上,乌鸦昏昏然;流动的溪水,落叶飘然而去,人家的炊烟已然升起,苍凉的古道,孤独的游子飘向何方,只有落叶知道,只有流水能晓,令人肝肠寸断。作为这一段的想像,应是在学生不断讨论补充和揣摩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时,一幅苍凉的图景已不难显现。此时,再让学生绘画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图已水到渠成。学生在交流各自的画作后,老师再制作出图片展现给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还可以就画的构图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对照图画倾力描述游子此时的心情,想像他的离索,填补画中的留白,感悟诗文的余蕴。最

5、后,引导学生用诗文意像之词为画作命名,如《秋行》《古道游子秋行》……。在对词语的品味上,也可以更改,替换,再交给学生辨析。如把“枯”换“春”,将“瘦”换“膘”等。当然,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一,但只要能表现出构图之准确,体现出对诗词的分析,辨析的深度,广度,已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此富有画之美的文章并不少,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秋天》等,篇篇优美佳作,是多么地令人赏心悦目!而全篇充满血腥味的《狼牙山五壮士》中那一幅幅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场面,尽管蕴含着悲剧性,可五壮士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也是一种壮美吗?只要我

6、们老师善于分析,运用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小说,散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分析,同样可以进行入画教学。二:把音乐旋律之美渗透于教学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是对生活的提练,深深地触动了人的心灵,使人感怀。而音乐最能直接激荡出心灵的涟漪。把音乐作为语文教学的铺衬,让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相合,必能触到学生对语文的审美。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春天早晨鸟雀争枝、万物勃勃生机、沐春雨、竟生长的音乐。配乐读或在学生读熟文章后听音乐,激发学生想像音乐所描绘的景象。当然,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主旨在于文学作品

7、与音乐基调的统一,只要感情背景、景象背景相似即可把乐曲融入教学之中,如感伤之文可用《二泉映月》作背景,离别之文可用《阳关三叠》作背景,与挫折斗争之文可用《命运》作背景……只要所学作品与音乐基调相似,就能达到教学审美效果。三:把戏剧教学之美渗透于教学戏剧艺术能通过夸张的表演、道具、肢体语言、表演者的再创作等使文学作品形象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彰显其审美性,予人以情感的享受。而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作品具备了把课本改编成剧本的条件。课本剧的表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思考怎样编、怎样演中,进一步阅读课文,以更深层次地掌握课文的有关知识

8、,同时更能准确把握分析作品人物性格。如《孔已己》中,孔已己出场一幕,孔已己来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已己摆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还能炫耀自己,动作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