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ID:31491438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_第1页
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_第2页
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_第3页
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加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长期以来,散文由于体裁的特殊性,其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现状不尽如人意。表现在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把散文教成小说、说明文、议论文,都是不顾文章体式的表现。目前,这类现象似乎已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又有增无减。对于高中生来说,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文化积淀、审美感受等,都与这些散文名篇有着巨大的落差。在散文学习中,学生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所谓,散文的美学体验极度缺失。  真善美是文学追求的价值,是衡量文学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准。别林斯基就曾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

2、、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所以,高中散文教学的落脚点更多的应该是在真善美的体验上。  一、整体意识  文章的词语、结构思路、文化内涵、审美趣味应该是一个整体,融合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把这些割裂开来,遵循“一解词语,二释句意,三明旨意,四析写法”诸如此类的原则。这样的课堂是支离破碎的,学生也是被动的、机械的。虽然表面上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层面上的真善美的体验当然也无从谈起了。比如在文言文散文的课堂上,我们应该以文章为中心,结合具体语境积累文言知识,进而体悟文化,使得文章、文言、文化三位一体,和谐共生

3、。4  如笔者过去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一段段串讲分析,静态分析表达效果,教学实效并不好。陈“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又是很复杂的。找到好的切入口,尤为重要。所以,再讲这篇文章时就设计了三个小问题:陈了什么情?为什么要陈情?怎么陈情的?带着这三个问题去研读文本。每一段陈了什么内容,只有掌握了文言知识才能把握。第二个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构思。他要说的真正意思“听臣微志”这句话,放在了文章最后,却在开头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这是因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正是

4、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时的先尽孝后尽忠的理也就可以接受了,而文章的以情说理、融理于情的写作方法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美读意识  美读是指情随声出,声情并茂。把握语音轻重、高低、长短,“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曲折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清代姚鼐等人就提出了“因声求气”之说,“声”是指文句的音韵节奏,而“气”是指文章的精神气势。我们的课堂就缺少这样的读书声。就朗读而言,也可形式多样化,范读、齐读、个别朗读、领读、自由读、默读,等等。还可以重点读一段,读几句,读整篇。4  如《兰亭集序》这

5、篇美文的最大特征和出众之处,恰恰就在于它的回环往复的声韵与精致蕴藉的情致的水乳交融,而这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通过恰当的停连、语调将作品句式的交错、叠用与呼应处的脉络体现出来,自然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也可以将本文和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对比诵读,就会发现,孙作句式更整齐,短句更多,但也因此而显得较局促、显露,与其特有的生命情怀与情感状态的特征似乎未尽契合;而王作的那种随时通过整散与长短交错的句式变化所产生的摇曳生姿的语势,似乎更适合传达那种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的低回蕴藉的情致。  三、统筹意识  新课标强调:“开展丰富多

6、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知识,增长才干。”对教材和课堂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是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可以大胆地在紧扣课堂主题的前提下,大胆取舍增删,换一些教材内容。  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文章,文章的语言极富哲理,要高二的学生直接去读很可能理解不了,或只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教味,于是笔者大胆地采用了课外的材料。当学生看到汶川地震那一组催人泪下的照片时,当他们看完那段2009年雪灾令人动容的视频时;当他们看完一对父母在缆车下坠时用双手托起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血肉为

7、孩子擎起一片生的天空的报道时,以此情比彼情,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直面苦难。这时让学生再回过头看这篇文章,他们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领悟吧。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时突破了以往的体例,除文本研习之外,还新增了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情合理安排。必修五教材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有《报任安书(节选)》和《渔夫》,两篇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形式,采取问题辩论的形式,“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4,人人都有自己的主张,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浅一点说,可以用原文回答他们为什么择生,为什

8、么就死。深一点说,则可以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