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浅析.doc

古文教学浅析.doc

ID:61566471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28

古文教学浅析.doc_第1页
古文教学浅析.doc_第2页
古文教学浅析.doc_第3页
古文教学浅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文教学浅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文教学浅析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无数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了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艺术水平较高、语言通俗易懂的文章供学习借鉴。然而,有些学生认为古文晦涩难懂、学习它用处不大,常表现出畏难和厌学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情绪,增强学好古文的信心,教学中,我化难为易,突出一个“读”字,强调一个“写”字,注重一个“比”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一个“读”字。        多读熟读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学习古文的传统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由于古文年代久远,语句及句读停顿与今天不同,加上生字生词较多,学生读起来就困难吃力。因此,教师要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句子。       下面以韩愈的《马说》中的句子为例谈读准字音。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句1、句3中的“食”读shí,意思是“吃”。句2中的两个“食”均读sì,通“饲”,是“喂、喂养”的意思。句3中的“见”读xiàn,通“现”,意思是“呈现、露出来”。句1中的“粟”读sù,是“小米”的意思,“石”读dàn,作量词讲。上例中,有

3、一字多音现象,也有通假现象,还有生字冷字,它说明了读准音是弄懂义的关键。因此,学古文,读准音十分重要。       再以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的句子为例谈谈读准句读停顿(用“l”表示停顿的地方)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3、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上三个句子较长,读起来拗口,若要轻松地弄明白句意,必须有正确停顿短句常识和较强的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师在讲授文言课文之前,需要几番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住音节停顿,再放手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就能读得琅琅上口,久而久之,学生

4、就会对文言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就有了信心,畏难及厌学情绪会自然消失。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悟出一个道理:“读”是打开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其最好的诠释。          二、强调一个“写”字。       “写”就是要求学生能准确的默写出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生过了“读”这一关,往往过不了“写”的关。一些学生不能准确的写出自己背得滚瓜烂熟的语句。其原因是:(1)老和尚念经式的读书法,流于形式,不细看字,结果写不好;(2)读书草率马虎,把“张三”当成“李四”去读,结果写错;(3)虽认真读了,也注意到了关键的字,却不动笔练习写它,结果写

5、不好或写错。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句中的“罔”,有的写成“惘”或门字框的,也有写“网”的。“殆”字,有写“怠”的,也有写“带”、“待”的,还有的不会写,就干脆空在那儿。       再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句子“在乎山水之间也”,有的把它误写成“在于山水之间也”或“在乎于山水之间也”,让人哭笑不得。        例三、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生在默写这句时,竟然有以下多种错误情形﹕         (1)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孰知赋税之毒

6、有甚是蛇者乎?          (3)孰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         (4)孰之赋敛之毒有甚似蛇者乎?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哉乎?         (6)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矣?         针对上述病症,我及时对症开方。对那些唱白嘴歌的老和尚念经式读书者和草率马虎的读书者,让他们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去读书,做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对那些好写错字或写不出字的学生,让他们勤动手,多练习,强记忆,把那些那些冷僻易错的生字多写几遍,多记几遍,达到熟记会写。为了检验效果,我还采取登台比赛默写名家名篇名句的办法,促使学生自己找差距,主动去学,从而大大鼓

7、舞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士气。       三、注重一个“比”字。        “比”,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同一篇及不同篇课文中一词多义的用法,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常用虚词的用法等。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       1、“比”一词多义的用法。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潜《桃花源记》)读shù,意为“几”,作                    数词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