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55980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2-27
《王芳《庐山的云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二)
2、、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能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有乐于思考、质疑的习惯!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还不足,想像力不够丰富、在感情朗读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针对以上的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几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3、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教具准备:课件二、说教法:针对本文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庐山云雾的秀美风光,同时在欣赏美景之时,用相对柔缓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自读自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导学式”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三、说学法
4、: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感悟庐山美及文章的语言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四、说教学程序:根据讲读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二课时教学本课。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内容。《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培养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
5、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想去庐山看云雾吗?睁大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秀丽的庐山,感受云雾的美丽、神奇。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欣赏这样的美景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今天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品味、体会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二、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在庐山上看到了什么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2、你脑子中出现了几幅画?什么姿态的云雾? 山头
6、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3、请同学动手画云雾。4、师生对照课文评画。(通过看画我知道他读懂了——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它好在哪里?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1可爱轻柔2欣赏喜欢语气3弥漫茫茫4巨大)6、我们一起带着欣赏喜欢的心情,通过朗读把这四幅云雾图呈献给听课的老师。7、庐山云雾就这四种吗?从那看出来?老师画两山间的云雾、山脚的云雾,让学生展开想象回答。云的位置不同,人站的角度不同,不同的人来看它的样子也不同。这么多的云雾,书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它
7、更快更准确把握自然段的意思叫中心句。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单是静态的云雾已让我们心动,倘若有风吹来,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显得更加神秘莫测。1、看第三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板(瞬息万变)2、哪些词感受到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划出来练读)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3、庐山云雾的变化不光快而且多,书上写了哪些变化?(划出来)哪个词和他们不一样?(一泻千里)其他的读时脑中呈现的一个物体,谁来试试?(练读)你在哪见过一泻千里的景象?应该用怎样语气读?带动作读男女对读4、庐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