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ocx

《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ocx

ID:61537016

大小:65.9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5

《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这段话说明:蒲松龄自己就认为他的《聊斋志异》是模仿干宝的《搜神记》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却一直缺少对《搜神记》和《聊斋志异》之间的比较研究。《搜神记》出现在魏晋时期,《聊斋志异》产生于清初,两书面世的时间相距一千三百多年,在相距如此久远的年代,却出现了两部题材类似的志怪小说,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异同?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文对两书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以期对《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对两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有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

2、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论证了《聊斋志异》与《搜神记》具有可比性,证据有三:一是蒲松龄的自述,二是志怪小说的发展,三是作品本身(主要是人物形象和情节两个方面)。其次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聊斋志异》、《搜神记》的研究现状,从而确立论文写作的出发点。最后说明了论文写作中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从“知人”的原则出发,主要从作者的角度比较分析了《聊斋志异》与《搜神记》的创作前提。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创作条件,通过对二人生平经历的追溯,证明二人都有充分的创作时间和搜集资料的便利条件。其次是创作动机,通过对比、总结,指出了蒲松龄乃发愤著书、干宝则是搜奇志怪的不同

3、创作动机,以及二人相同的兴趣爱好。第三是创作目的,分别论证了《聊斋志异》是“寄托孤愤”、《搜神记》乃“证道寓心”的不同创作目的。第三部分从“论世”的原则出发,对比研究了《聊斋志异》与《搜神记》的创作背景。主要从生死观和鬼神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生死观。魏晋时期是一个开放和自觉的时代,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较为开明,具体表现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坦然两个方面;降至清代,人们的生死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乐莫甚于生,哀莫深于死”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具体表现在惧怕死亡和热爱生命两个方面。其次是鬼神观。尽管魏晋时期和清代对鬼神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实有的基础上,然而人们对鬼神的观念

4、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人鬼地位的颠倒、神由平凡走向神圣、鬼怪由“善恶不分”到“善恶有报”、鬼怪融入人类社会等四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从作品的艺术形象出发来比较分析《聊斋志异》与《搜神记》的异同。首先比较了二书中恋爱主人公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人神恋”到“人鬼恋”的爱情模式的转变,并总结了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即中国神话传说的影响、小说传道功能的减弱、小说现实主义因素的增加。其次比较了二书中妖形象的差异,重点探讨了“万物有灵”到“灵性消失”和妖的人化两个内容,并解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从创作手法比较分析了《聊斋志异》与《搜神记》的差异,包括叙事手法和审美

5、差异两小节。在叙事手法中,着重论述了两书对情节和细节由漠视到重视的发展变化;而审美差异一节中,主要论述了二书在审美追求上的不同,即“尚美”与“尚实”的差异。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主要交待了对《聊斋志异》与《搜神记》二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时通过这些结论补充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