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35645
大小:68.8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2-25
《《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重语文学习的拓展与迁移,把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树立起大语文观。[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树立自信心是要经受住考验的,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才能使我们成功。2、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4、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教学
2、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做一个最棒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如果你经过努力,成为了“最棒的”,可是别人却没有发现,你会怎么第1页想,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最棒的玉米》,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会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合作读等。2、理清文章的思路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交流自读体会。(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学习收获。(2)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预设如下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由读书,自主感悟,再交流互动,最后全班交流,以使问题得到解决。a、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棒的玉米?b、开始老婆婆为什么不摘最棒的玉米,难道说它不棒吗?c、最棒的玉米心理是怎样变化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在民主的交流中,在自主的学习中达到知识共享。]第2页(三)朗读感悟
4、,深入体会1、课件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配有音乐的动画。学生边看动画,边听老师范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2、学生自由逐段读文。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对学生给予恰当的点拨。(1)找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最棒的玉米的自信?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三个句子:①一定是最先摘我了,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棒的玉米!②奇怪呀,怎么不把我摘走呢?一定是老婆婆的眼睛不好,没注意到我。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③明天她
5、一定会摘我的。指名读三个句子。教师提问:“一定”是什么意思?读三个“一定”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读?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读出最棒的玉米从开始时的充满自信到内心逐渐有了疑虑时语气及感情上的变化,再谈出感受。)(2)是什么原因使最棒的玉米感到伤心和绝望?文中哪些第3页句表出了它的种心情?怎?看到最棒的玉米心和望,你想它什么?把你想的用几句写下来。(件出示段:“我一直以自己最棒,而上却是一个最差的玉米。自了,就一定会受到。在只有被火的太阳烤,被吹雨打,直到掉止了。”指名、范、,用低沉的、悲哀的气出感的情。在的
6、候,特要注意“一直”、“以”、“最差”、“一定”、“只有”、“直到”等的气和。在的基上,再学生出自己想玉米的。)(3)当得知自己被当作来年的种子的候,最棒的玉米有什么表?于它的表,你有什么看法?(4)理清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化,并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生共同出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化:充自信-→自我安慰-→并不灰心-→心望-→恢复自信。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比如无外界条件怎么化,人怎看待自己,都不要失去自信心。比如,是金子会光,会被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解。)[是学生个性化的行
7、。此的意是学生在中感悟,中品味,中升。通多种形式的朗,使第4页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目的。](四)积累迁移1、在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再充满感情地读给大家听。2、自学课后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书在于积累。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越来越丰富。](五)实践活动把《最棒的玉米》这篇童话改编成你喜欢的形式,比如课本剧、诗歌、童谣、评书、快板等。[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放和利
8、用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创编”这种活动,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六)布置作业搜集以树立自信心为主题的文章,并把你喜欢的感人描写摘抄下来。第5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