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22145
大小:6.08 MB
页数:74页
时间:2021-02-15
《打造智慧教研共同体.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打造智慧教研共同体——龙湾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每一张脸都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龙湾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于雁荡大龙湫沁园春文成古枫,雁荡龙湫,笑语难忘!忆慧华晓丹,高歌醉赏,仙英龙英,挽留春光,薛君小华,何君小珍,日月春秋热心肠。光阴转,又金风劲吹,德艺馨香。千里共聚一堂,今日硕果伴佳酿。赏江畔伊人,才艺初张,孙君标榜,宝刀如霜。郭君晓红,鄙人王某,大纛擎起赶胜场。看来日,大罗山脚,再谱华章!龙实中语文组的宣言语文,是我们幸福和快乐的源泉;语文,是我们进取和拼搏的征帆;语文,是我们肩上和心头的爱恋。捧起语文课本,要读
2、出独到的发现;走进语文课堂,要教出别样的美感;贴近学生心灵,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是语文,让我们走到一起;是语文,让我们的智慧有了一次全新的嬗变!今天,我们携起手来,打造龙实中语文组智慧共同体!构建“智慧平台”,夯实教研基础打造“智慧教研”,凝聚集体优势附录:规划教育人生一、构建“智慧平台”,夯实教研基础专家智慧方面: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了学术委员会,这是我们学校的专家。我们经常邀请他们听课,评课,座谈。以促进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我们还经常邀请外地的专家来学校指导工作!支柱之一:专家智慧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对语文教学的独到
3、的感受。比如:孙老师之细致、落实,郭老师之稳进、点拨,薛老师之深厚、研读,叶老师之灵巧、求新等等。这些个体智慧就是我们打造智慧教研共同体的基础。凝聚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让个体教研融合进集体教研,营建教研组智慧教研氛围。支柱之二:教研组集体智慧我们正致力于把我们的个人智慧凝成集体智慧的试验。听课,评课,把每一个人的优势集中起来。从而形成我们的智慧教研共同体。推广孙老师的精细做课的精神,开发曹老师、郭老师整合课堂的能力,研究叶老师精炼传神的语言……充分发动学生参与评课。学生的体验是检验我们教学的试金石。支柱之三:学生智慧虽说理论是
4、灰色的,教学之树长青。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理论的浇灌,我们的教学和教研都会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学习理论,为我所用,阅读文学作品,以期厚积薄发。支柱之四:理论智慧文学智慧经典理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卢梭的《爱弥儿》……活跃在当今教坛上的名家理论: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窦桂梅、王崧舟等等。开展文学沙龙,共读经典的文学著作。我们订阅了大量的刊物:教学类: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文学类:、诗刊
5、、小说选刊、美文等;文学理论类:名作欣赏、红楼梦学刊等等。二、打造“智慧教研”,凝聚集体优势《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聚焦文本一、学期之初我们就把各册涉及的文章进行整体梳理。然后进行分工,六个单元每人分配两个单元,收集整理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二、研读文本。独立研读,不看教参。力求读出自己的独立的见解,然后把各自的见解整合,写出大家共同的阅读成果。三、研读教参。取长补短。把阅读成果融进教案,形成可行性很强的教案。2、聚焦课堂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是
6、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放射灿烂的光辉!倾力打造一堂课倾力会诊一堂课倾力研究一个老师倾力研讨一种方法倾力打造校本课程(一)酝酿产生过程1、毛胚出炉: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过程是一次智慧碰撞。2、成品出现:叶仙英老师的《老王》、何晓丹老师的《夏感》、王在恩老师的《好嘴杨巴》等(二)反复磨课,精品呈现1、试课,然后教研组评课。(被评为“每周最佳”)2、再次试课,教研组评课。(三)上汇报课,教研组集体听课(四)教研组撰写评课稿,执教者撰写反思之一:倾力打
7、造“一堂好课”以王老师执教的《好嘴杨巴》为例。第一步:八年级备课组孙老师、王老师、何老师集体备课写出初稿。初稿基本思路如下:1、导入新课从“好嘴杨巴”的“好”字入手,让学生读课题,看重音落在那个字上。2、阅读课文1—5自然段,说说杨七和杨巴各有什么绝活?3、杨巴的“好嘴”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读课文,概括回答。4、最能表现杨巴的“嘴”特别会说的是那句话?5、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6、最后,引导学生读15自然段。并提出问题:作者对杨巴的嘴是肯定还是否定,你的意见呢?第二步:王老师执教这堂课。全体教研组听课。听课后,老师们
8、普遍肯定了对杨巴的那句话的品读,而且确实上出了高潮。之后,提出了修改意见:1、1—5段可以略讲。腾出大量时间品读中间部分。2、要凸显本文的语言特点,最好读出语言的味道。3、设计要紧凑,紧紧扣住“好”字。4、要把有关作者的情况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中去。5、一定要教出小说的特点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