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12654
大小:1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2-09
《2012年劳务派遣市场临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劳动合同法》实施4年半后迎来首次修正草案审议万军伟文李文波核心提示此次修改重点是劳务派遣,核心是规范劳务派遣、确保同工同酬,修正案草案将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改为“只能”在上述岗位上实施。一词之差将引发行业巨震。老周是省内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负责人。一个时期来,他和不少同行陷入了空前的焦虑中。引发他们不安的,是刚刚公布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中,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严格规定。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近期审议多项法律案,其中《劳动合同法》实施4年半后迎来首次修正草案审议。此次修改重点是劳务派遣,核心是规范劳务派遣、确保同工同酬。本报记者注意到,为严格
2、限制劳务派遣用工,修正案草案将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改为“只能”在上述岗位上实施。一词之差将引发行业巨震。河南一家权威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河南省绝大部分劳务派遣用工都在主营岗位上。政策一旦调整,无论劳务派遣行业,还是用工企业,都将面临巨大冲击。1“非正常”繁荣“此次国家规范劳务派遣制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务派遣被滥用、损害派遣工权益问题较为严重,导致劳务派遣市场呈现,非正常繁荣,有违当初立法的本意,也不利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7月3日,河南省总工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劳务派遣真正快速发展,始于2008年
3、《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而河南省在此之前就开始出台劳务派遣相关制度。2006年8月,当时的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规范和发展劳务派遣工作的通知》,从各个方面对劳务派遣用工开始制度化。河南省升环劳务派遣公司是河南省最早从事劳务派遣的企业之一,也是河南首家民营劳务派遣公司。在该公司负责人黄国伟的印象中,河南省劳务派遣公司从2010年开始迎来井喷式发展。“2010年之前,劳务派遣公司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不少企业还处于劳务派遣用工的认知和接受阶段,而且市场上的劳务派遣公司也并不多。但从2010年开始,全省的劳务派遣公司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规模和数量迅速膨胀,呈现爆炸性增长。省
4、内劳务派遣公司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国有劳务派遣公司比例大于民营比例,占行业的80%以上。相关人士请示领导后,称不方便针对这一话题接受采访。不过,来自河南省总工会的一份材料指出,近年来,河南省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断增加,广泛分布在建筑、工业制造、电力、通信等行业。截至2011年10月30日河南省共有劳务派遣企业162家。但对上述数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偏于保守。河南省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认为,河南省更多劳务派遣公司并未纳入这个统计数据中。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但省内滥用劳务派遣现象非常突出,并成为部分单位
5、减少用工成本、逃避法律责任的工具。一是劳务派遣主要集中在国企和政府、事业单位,分布的行业广泛,岗位门类齐全。其中以国有单位,例如中央企业、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最为集中。从行业来看,通信、电力、石油石化业使用劳务派遣的规模最大、比例最高。以河南联通为例,来自该企业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河南联通员工总数42804人,其中上市公司劳务派遣人员7887人,母公司劳务派遣人员14729人,劳务派遣用工已经超过两万人,占据用工半壁江山。二是河南省的劳务派遣增速快、总量大,已成为常规、普遍的重要用工制度之一。在不少单位,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以及通信等单位劳务派遣用工已经
6、是正式工的数倍规模。不少大型单位派遣工占用工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是劳务派遣工的合法合理权益得不到保障,“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现象严重。根据部分统计显示,劳务派遣工工资水平仅为同类岗位固定工的一半,甚至1/3。福利差异大或基本没有。部分单位想方设法降低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规避应该给予的社会保险、晋升、辞退赔偿等责任和义务劳务派遣人员普遍缺乏工作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河南省社科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一方面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实在在超出了立法预期和设立劳务派遣制度的初衷另一方面很多岗位使用的劳务派遣用工已经不再局限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三性”的核心特征
7、致使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大社会保障水平低。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在促进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在损害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认为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化肯定会造成企业劳务成本上升。但这也是国家逐步理顺和规范劳务市场的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所需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化进程必须经历的阵痛。“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大趋势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谷建全表示“企业只能去适应并且从管理、替代等方面进行一些努力来消化劳务成本的上升。这从长远来讲并不是坏事。”本报记者获悉上海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