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05985
大小:16.2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2-08
《2013八下永安中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永安中学学科教学计划2013年下期八年级C138C139C140班学科:生物制定人:孔金龙老师学期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通过复习七年级上册、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的相应知识3、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教科书及学习基础训练和实验探究等学习资源共享料.二、教学要求: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
2、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3.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学情分析: 目前初二年有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不很高,这学年生物要进行会考,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的重视程度。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一年学习会考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本人所任
3、学科有三个班,分别是C138C139C140三个班,在一年级刚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时学习的兴趣很高,气氛活跃。上学期的生物期末成绩与全教学片三个学校比较较好,优秀率为45%,及格率为76%,平均分71.76分.班与班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是学生习惯了原来由教师督促,没有教师的督促就不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另外对知识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对新课程下的新教学方式一时还不适应,形势非常严峻。教材及课程资源分析: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
4、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能力: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
5、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提质减负措施(含检测、评价、辅导等):一、提质减负措施1、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6、2、改变课堂教学教学结构,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挥多媒体的重大作用,多搜集有关的资料避免生物知识的枯燥,让学生在观察自己身边的植物的生活过程中慢慢的懂得其中的奥秘,同时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不会厌烦学习生物;4、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对于当堂的内容达标,教师一定做到精讲点播,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同时书面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避免书面作业的抄袭现象。5、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多读书从书中总结方法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注意发现问题及时
7、解决。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6、结合教研组的活动来提高自身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7、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8、认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二、主要教学活动类型: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8、 科学幻想三、具体措施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四、教学过程优化“1、用生动的比喻讲述生物知识。如讲循环系统的血液循环时,把血液比作运输车,心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