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88685
大小:2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2-05
《新课标教学中语文教师怎样实现高效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现高效课堂摘要:评判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书”理念,在新课程教学中,“教书”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讲析,而应是以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综合运用。关键词:转变角色、大胆质疑、转变思维、注重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如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语文课堂必须呈现出新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
2、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这一任务。评判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书”理念,在新课程教学中,“教书”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讲析,而应是以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综合运用。“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包括了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等在内的多重信息源,更包括生活这部大书。因此实现高效课堂,需要调动多重积极因素,把教学诸因素合理整合。1.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新课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
3、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4、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以前的语文课堂,很多老师重在讲习,结果容易形成“满堂灌”;课改实施之初,很多老师没有吃透课改理念,结果课堂成了“满堂问”,活着盲目探究,研讨过度。结果是学生发言踊跃,可是提的问题太多,有些问题根本不着边际,但因为学生兴趣很浓,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却
5、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对班级学生,根据座位划分板块,每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篇课文进入新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通过预习,由每个学习小组提问,组长在课前(至少提前十分钟)将问题交上来,老师根据学习小组所提的十多份问题单,几十个问题进行筛选,选出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每个问题时,先公布问题的提出者,这样,对提问者是一种鼓励,也能提高其他同学提问的兴趣。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后,每个小组可答问,也可补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只要一个同学回答了,课代表对整个小组都作记载,并把记载情况作为对学生课堂表
6、现考核的依据。学生回答不够好,老师再做小结和补充。而在学生回答和补充的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引导和鼓励,以保证不偏离教学方向,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努力,促成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让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中进行。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①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
7、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或辩论,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③挖掘难点,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突破一篇文章的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怎样准确理解问题,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在文中找到与问题对应的信息,怎样组织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④重视教学评价,激活创新思维。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都要进行评价,语言或多或少,内容或简或繁。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老师对有创新意识的发言或见解较为深刻的发言
8、,当给予很高的评价,带领同学用掌声加以鼓励,让学生品尝到创新思维的甜头。在学生发言不够深刻或创新意识不够强的时候,适时向深刻、创新方向进行引导,特别是在探究文章主题时或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回答时,较为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每节课可以评出一个答问最好的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