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74423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02
《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教师素质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补;教师素质;渗透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各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有
2、利于塑造合格的人才,更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针对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迫在眉睫。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德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希望学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在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言传身教这一块更是缺失严重。(二)教师能
3、力有待提高当前,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及其他各位亲人都对其呵护有加,对某些行为甚至纵容,导致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纠正学生的空间就比较小,有时批评轻了没效果,批评重了学生容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滞后,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劝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3由于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显而易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传授
4、哪部分知识就强调开设一门课程。在培养孩子德育素质方面,往往误以为通过一门思想与品德类的教育课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了不让小学生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只强调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开端,但当前还是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劳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一)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其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
5、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和教师探讨出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并且更全面地认识小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小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之一,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育观。而且,教师要主动学习,
6、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3语文、数学、体育等各门学科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更要重视这类题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劳动和文娱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广阔
7、的展示平台。通过德育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使其获得相关技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三、结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平台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考文献:[1]张榕.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1(28):296.[2]杨婷.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34.[3]丛静静,朱秀云.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8、5):22.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