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0106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4
《导热油锅炉工作原理与操作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导热油锅炉工作原理与操作规程导热油炉的原理: 是以煤、重油、轻油、可燃气体其他可燃材料为燃料,导热油为热载体。利用循环油泵强制液相循环,将热能输送给用热设备后,继而返回重新加热的直流式特种工业炉,导热油,又称有机热载体或热介质油,作为中间传热介质在工业换热过程中的应用已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 有机热载体炉是一种以热传导液为加热介质的新型特种锅炉。具有低压高温工作特性。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机热载体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有机热载体炉的工作压力虽然比较低,但炉内热传导液温度高,且大多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在运行中发生泄漏,将会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
2、,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有机热载体炉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必须高度重视。 电加热导热油炉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节能,低压(常压下或较低压力)并能提供高温热能的特种工业炉,以导热油为热载体,通过热油泵使热载体循环,将热量传递给用热设备。 电加热导热油系统由防爆电加热器、有机热载体炉、换热器(如有)、现场防爆操作箱、热油泵、膨胀槽等组合成一个撬块,用户只仅需接入电源、介质的进出口管道及一些电气接口即可使用。 导热油锅炉工作原理: 对于电加热油炉,热量是由浸入导热油的电加热元件产生和传输的,以导热油为介质,利用循环泵,强制导热油进行液相循环,将热量传
3、递给用一个或多种用热设备,经用热设备卸载后,重新通过循环泵,回到加热器,再吸收热量,传递给用热设备,如此周而复始,实现热量的连续传递,使被加热物体温度升高,达到加热的工艺要求。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纺织印染、轻工、建材等工业领域。 导热油锅炉功能特点: (1)、具有低压、高温、安全、高效节能的特点。 (2)、具有完备的运行控制和安全监测装置,可以精密地控制工作温度。 (3)、结构合理、配套齐全、安装周期短,运行和维修方便,便于锅炉布置。 4(4)、由于电加热有机热载体炉采用先进的防爆结构,可应用于工厂Ⅱ区防爆,防爆等级可达C级。
4、 导热油炉操作规程: 1、启动前的检查: (1)、加热炉及其周围是否清洁无杂物,检查炉体、燃烧器、控制器、看火孔、烟(囱)道等是否正常; (2)、倒通工艺设备及流程,检查膨胀槽油位是否在1/4-1/2液位以上位置,温度计、压力表等是否正常; (3)、接通加热炉控制柜电源,检查电压是否正常,检查指示灯及各显示仪表是否正常; (4)、调整好燃气主减压阀、次减压阀,使压力控制为0.005MPa。 2、启动: (1)、启动导热油循环泵(运一备一,参照水泵操作规程执行),启泵后正常循环0.5小时左右使压力平稳; (2)、按燃烧器启动按钮,观察炉膛火焰
5、是否正常燃烧,若不点火,应在排除故障后,再次启动燃烧器。 3、停炉操作: (1)、正常停炉: ①逐步降低温度,关闭燃烧器,停止燃烧; ②待热油温度降至70℃以下,停止热油循环泵的运行(参照水泵操作规程执行); ③关闭总电源,做好交接班记录。 (2)、紧急停炉: 如果因紧急情况紧急停炉时,应迅速关闭燃烧器,同时沿燃烧器铰轴将燃烧器移开,让炉膛与烟囱之间形成自然通风状态,将炉膛内的蓄热散发,以便导热油自然冷却,防止过热。 4、注意事项: (1)、巡回检查时应注意检查导热油炉周围是否发生泄漏,附近应有配置足够的油类及电器类的消防器材,不准用
6、水作为灭火剂; (2)、导热油的最高工作温度不得超过300℃,高温状态时应确保导热油循环良好; (3)、膨胀槽不得参与系统试压,膨胀槽的溢流管及放空管不得加设阀门;正常工作时,膨胀槽内导热油应处于约1/2左右; (4)、停炉时必须待导热油温度降到70℃4以下方可停止热油循环泵运行; (5)、如果燃烧器没有正常点燃,应立即关闭燃气阀,检查并排除故障后再启动燃烧器重新点火。 现将燃煤液相有机热载体炉的安全操作规程介绍如下: 一、点火升温: (一)、有机热载炉投入运行前的必备条件 1、办理有机热载体炉登记手续,领取使用登记证。新炉安装后应经当地
7、锅炉检验所检查验收合格,使用单位填好“锅炉登记卡”,到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安全监察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使用登记证。无证炉不得投入运行。 2、司炉人员应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持有《热载体炉司炉操作证》,司炉人员除了符合工业锅炉司炉工条件外,还应经过热载体炉专门知识培训。 3、使用单位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二)、点火前的准备工作: 1、有机热载炉内、外部的检查和准备,包括: 有机热载炉内部残存水已放尽、吹干;炉膛内杂物清除干净;各检查孔、人孔等都已密闭,使用填料符合热载体炉介质要求。 安全附件和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