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342939
大小:67.4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26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选择题1.明代大学士徐阶说:“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2.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
2、———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1413829——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3.观察下图,下列选项中符合本时期的史实是()A.汉字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B.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已奠定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D.汲取西方科技成果的《农书》出版4.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
3、,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1⋯⋯⋯⋯⋯⋯⋯⋯⋯⋯⋯⋯⋯⋯⋯⋯⋯⋯⋯⋯⋯⋯⋯名校名推荐⋯⋯⋯⋯⋯⋯⋯⋯⋯⋯⋯⋯⋯⋯⋯⋯⋯⋯⋯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5.图8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C.
4、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6.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朝代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全国粮食亩产87.8496.4894.9290.8483.28115.68156.24南方(稻区)64.3294.92136.32166.44231.24312.48资料来源:余也非《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
5、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7.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粮食亩产水平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朝代(市斤)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2⋯⋯⋯⋯⋯⋯⋯⋯⋯⋯⋯⋯⋯⋯⋯⋯⋯⋯⋯⋯⋯⋯⋯名校名推荐⋯⋯⋯⋯⋯⋯⋯⋯⋯⋯⋯⋯⋯⋯⋯⋯⋯⋯⋯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8.下图是唐朝
6、贞观年间人口密度分布图。据图可知,当时()A.黄河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长江流域B.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南方各地经济水平较为接近D.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9.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唯闽为多。闽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阛阓有闽之技艺。其散而之四方者固日加多,其聚而在闽者率未尝加少也。”材料反映出()A.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B.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C.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D.
7、农耕经济基础严重动摇10.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名校名推荐⋯⋯⋯⋯⋯⋯⋯⋯⋯⋯⋯⋯⋯⋯⋯⋯⋯⋯⋯二、非11.江流域的开从古到今一直是一个,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稻羹,或火耕而水耨”⋯⋯从晋、南北朝到
8、隋唐宋朝期的几百年,北方乱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大增,移民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了江流域山区的开。——李文《唐代江中游水患与生境的史启示》材料二在江流域早期开中,畬田开是一种典型形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至当种,伺有雨候,前一夕之,借其灰以。明日雨作,乘下种,即苗盛倍收”。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江流域(地区)仍有所。——李文《唐代江中游水患与生境的史启示》材料三代至清末江淮大水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