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

ID:61342923

大小:16.3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26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_第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_第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_第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_第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作业).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课时演练?固基提能第10课梨园春秋(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的是A.傩B.傩仪C.傩戏D.傩剧2.中国的梨园是指A.说书的场所B.演戏的地方C.私塾D.演武场3.宋朝南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B.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C.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的盛行D

2、.民间艺人的推动4.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A.傩戏的形成B.南戏的出现C.元杂剧的出现D.京剧的形成5.若经由时光隧道,我回到古代的城市,看见了布置规律的街道,市肆分散各地,十分热闹,并且有不少金发高鼻凹眼的外国人士,酒楼前的广场正在上演《窦娥冤》,赚人热泪。请问这是古代的哪一个城市A.唐代长安B.宋代汴京C.宋代临安D.元代大都6.元杂剧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城市经济的发展②市民阶层的壮大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④元朝统治者重视戏曲文化的发展A.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

3、僚B.市民C.皇族D.农民8.杂剧和京剧形成过程的共同点有①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②博采众长,融会贯通③适应了宫廷贵族生活的需要④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较深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1⋯⋯⋯⋯⋯⋯⋯⋯⋯⋯⋯⋯⋯⋯⋯⋯⋯⋯⋯⋯⋯⋯⋯名校名推荐⋯⋯⋯⋯⋯⋯⋯⋯⋯⋯⋯⋯⋯⋯⋯⋯⋯⋯⋯C.流行于北方的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种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10.京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A.B.唐C.宋D.清11.京深受人喜的最主要原因是A.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融合并吸收多种和曲的点C.得到朝廷治者的推崇D.其他种的

4、衰落12.京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表形式。每个都有一种主色,以示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的主色是色,代表忠勇正。包公“面无私”,其的主色A.白色B.色C.黄色D.黑色二.非(13题22分;14题30分,共52分)13.(22分)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史不是政治史、事史和外交史、而且是史、人口史、技史和俗史;不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史,而且是所有人的史。”下列材料:材料一(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卦、喝故衣、探搏、食、剃剪、画、令曲之。——(宋)孟元老《京梦》卷二材料二梨园演,⋯⋯两淮中尤出。例蓄花、雅两部、以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腔、二簧、之乱

5、班。——(清)泳《履园》卷十二材料三金(今州城西南)商云集,宴会无,数十,每日演。——(清)公燮《消夏摘抄》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里聚,父其子,兄勉其弟,多曲上之言事,以料,与文人学子引格言、史无异。——高《方志·村之》卷十四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一、二、三,合所学知,分析曲展的主要原因。(6分)(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致哪一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曲的主要社会功能。(9分)(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曲及民生活入史学家的野,表明史学研究出了怎的化?(3分)14.(30分)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初,京

6、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源出弋阳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2⋯⋯⋯⋯⋯⋯⋯⋯⋯⋯⋯⋯⋯⋯⋯⋯⋯⋯⋯⋯⋯⋯⋯名校名推荐⋯⋯⋯⋯⋯⋯⋯⋯⋯⋯⋯⋯⋯⋯⋯⋯⋯⋯⋯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材料二皮簧戏的兴起,为剧坛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是原来以旦角为主

7、的戏班,一变而为生角掌班,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晚清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民籍教习近百人,几乎网罗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皮簧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使之面貌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唱腔,而且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伴奏乐器。他能文能武,长于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备于一身,成为一个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