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04702
大小:86.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02
《榴莲的营养成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OO4生GUANGDONGWEILIANGYUANSUKEXUE第11卷第10期文章编号:1006—446X(2004)10—0057一o3榴莲的营养成分分析刘冬英谢剑锋2方少瑛王秀霞(1.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广州510240;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室,广东广州510300)摘要:对榴莲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榴莲果中的蛋白质含量达2、7%,脂肪为4.1%,而且矿质元素的含量丰富,其中以K和ca的含量特别高,谷氨酸和VitaminC、VitaminA、VitaminB2含
2、量也较高,。胡萝卜素的含量相对偏低。关键词:榴莲;热带水果;营养成分中图分类号:0657.31文献标识码:A榴莲是热带最珍贵的特产水果,因其果形巨大,果肉又有特殊风味,故有“南洋水果之王”的美称。榴莲产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国家,近年来,我国广西、云南南部地区也有小量引种栽培,但有关榴莲营养保健成分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榴莲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为其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2材料金枕榴莲,购于广州超市(泰国产)。1.3仪器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日立公司),WFX。IF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
3、度计(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93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1.3检测方法1.3.1化学成分含量水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灰分、碳水化合物测定按GB一5009.5—96[2j测定和计算。(1)水分:105oC常压干燥,重量法。(2)蛋白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3)脂肪:索氏提取法,重量法。(4)膳食纤维:中性洗涤剂洗涤,重量法。(5)灰分:灼烧氧化,重量法。(6)碳水化合物:按下式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1一(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膳食纤维含量+灰分含量)。1.3.2维生素含量按GB7628。96Ej测定。1.3.3矿质元素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
4、光光度法,按GB12396—96Ej测定。收稿日期:2oo4—09—20·57·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1304盎GUANGDONGWEILIANGYUANSUKEXUE第ll卷第10期1.3.4氨基酸含量用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按GB76249.96[2]测定。2结果与分析2.1化学成分含量见表1。表1榴莲的化学成分含量单位:%从表1可见,榴莲果中营养极丰富,含有大量的糖分,热量高,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7%,脂肪含量为4.1%,碳水化合物为9.7%,除了水分略低,其他成分与普通水果[]基本相近。2.2维生素
5、含量见表2。表2榴莲的维生素含量单位:t,g/g从表2可见,榴莲果中维生素含量丰富,VitaminC、VitaminA和VitaminB2都较高。大量研究证明,VitaminA能抑制肿瘤形成的抗启动基因的活性,起到抑癌抗癌作用。VitaminC在机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它能够抑制亚硝酸盐与胺合成亚硝胺,具有防癌功效。VitaminB2是体内多种氧化酶系统不可缺少的辅基部分,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代谢。因此,榴莲果中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对某些疾病的疗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3矿质元素的含量见表3表3榴莲的矿质元素含量单位:t,g/g从所测定的8种矿质元素(表3)来看,
6、榴莲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其中K和Ca的含量特别高。K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代谢及物质转运,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Ca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物质,Ca摄入不足可能妨碍骨质正常发育。zn、Fe、Mg等元素参与人体内多种酶的组成,当体内缺乏这些酶时,都可导致免疫功能减弱和紊乱。因此,经常食用榴莲可以补充体内的矿质元素。2.4氨基酸的含量见表4。从表4的结果可见,榴莲果中氨基酸的种类齐全,含量丰富。除色氨酸外,都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特别高。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谷氨酸是核酸、核苷酸、氨基糖和蛋白质的重要前体,参与其合成代谢,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7、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以及提高机体对应激的适应能力。·58·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生GUANGDONGWEILIANG't~ANSUKEXUE第11卷第l0期表4榴莲的氨基酸含量tc,/g3结论榴莲是开发功能食品的优质原料。榴莲中富含的营养素,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经常食用榴莲,可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矿质元素、氨基酸的不足。参考文献:[1]黄伟坤.食品检验与分析[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8.36~218.[2]中国标准出版社总编室.中国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2.[3]中国预防医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