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

ID:60993485

大小:2.60 M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1-18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_第1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_第2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_第3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_第4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一.区域地质背景铜陵地区位于贵池-马鞍山窿起带(印支期窿起带)的中部,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南东与江南台隆相连。南、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所围限,与贵池、繁昌两个北东向的S状窿褶带相隔;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大型断裂带为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窿起地块(图1-1)。图1-1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据刘文灿等,1996)1.沉降带;2.隆起带;3.背斜轴;4.向斜轴;5.断层;6.郯庐断裂带;7.构造单元边界安徽铜官山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钢金铁硫成矿带的中段,铜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东西长约15km,南北宽约10km

2、,铜官山、东狮子山、金口岭、鸡冠石等近10个大中型矿床密集分布于此。矿床沿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铜官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第三系。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要是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触界面上,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大型矿床。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该期一般分为早晚两期。燕山早期,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类;燕山晚期岩性为偏酸性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这两期岩浆活动在该区是相互重叠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成矿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矿床所处的铜陵地区是沉降带中的相对隆起区,主要矿产有铜、铁、硫、铅、锌、金、钼等。其中以

3、铜为主,与邻区宁芜)庐纵火山岩盆地中的铁矿构成著名的铁铜成矿带。二.矿区地质铜官山铜矿床位于铜陵-戴家汇东西向基底断裂带的西端,铜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铜官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沿接触带由南向北分布有白家山、宝山、老山、小铜官山、老庙基山、招树山、笔山、罗家村等8个矿段(图2-1)(—)地层1.地层: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第三系,志留-泥盆系主要为碎屑岩;石炭-三叠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的煤及页岩;侏罗系主要为火山岩;白垩系、第三系多为陆相堆积。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要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触界面上,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大型矿床,

4、如冬瓜山、新桥等主矿体都在这一含矿空间。铜官山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组成,呈岩株状产于背斜的西北翼,出露面积约1.5km2,其中见有角闪闪长岩、闪长斑岩包体。后期有二长岩脉侵入。主岩体形成时间在150Ma左右。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划分为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图2-2)。2.构造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南缘为阳兴-常州大断裂,北侧以襄樊-广济大断裂及郯庐大断裂为界,是中国一重要的CuAu-Fe-Mo成矿带,从西向东有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宁芜和宁镇几个大中型矿集区。EW向NNE向2组构造在成矿带内最发育,明显控制着燕山期岩浆活动和矿床分布,尤其是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区内多数矿床受NNE

5、向NE向、EW向等构造的复合部位所控制。但单个矿床均分布于NE向与其他多组方向构造叠加的复合部位,铜官山矿田受NNE向构造与NE向褶皱和东西向叠加褶皱、断裂及南北向挤压构造的复合部位。铜官山铜矿田地处铜陵-戴家汇EW向构造岩浆岩带西端南侧,NE向与EW向构造交汇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有铜官山和金口岭2个小岩体。褶皱构造主要是铜官山背斜,该背斜全长约17km,为一短轴不对称倾伏背斜,轴面呈S0型扭曲,枢纽呈波状起伏。背斜轴向总的走向为北东45b。主断裂构造有两组:北东向逆断层,主要有F11和F1。铜官山-石耳山纵向逆断层(F11),长约6.5k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该断层发育在石炭系高骊山

6、组砂页岩与石炭系中上统黄龙、船山组地层之间,属压扭性断层。此断层是该区主要控矿构造,宝山矿段的矿体就是受此断层控制。笔山-白家山纵向逆断层(F1),长约3.5km,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主要分布在孤峰组硅质岩和栖霞组灰岩之间,是矿区内另一条控矿构造,罗家村浅部小矿体就是受此断层控制。北西向平移正断层,走向一般320b左右,倾向西南,倾角较陡。分布在松树山-老庙基山矿段,是成矿后断层,对矿体有破坏作用。这些断层大多具长期性,多次活动的迹象。3.岩浆岩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

7、、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深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从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锶、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来看,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而浅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来自深位岩浆房的演化岩浆与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