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

ID:60936484

大小:4.73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1-0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穿井得人《吕氏春秋》1、识记重点字词意思2、准确通顺的翻译句子。3、领会寓意学习目标关于作者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吕不韦集合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学说)著作。《吕氏春秋》概况《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而成的。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2、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朗读课文gàijí看谁说得对自学检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等到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出门去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的顺接连词溉,浇溉、灌溉。汲,从井里取水。代词,他告诉停留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3、宋君。听说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讲述使知道向、对翻译2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传播得到,这里指“发现”这件事这件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向这件事应答,回答的劳力在翻译3派遣得到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课堂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红字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

4、溉汲:(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打水浇田待,等到讲述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代词,这件事助词,的知道、听说使知道向在之闻于1根据《穿井得一人》的内容补充故事情节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传到国君耳里----_____________-----点明故事主旨。误传丁氏语意宋君查明真相质疑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1.《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

5、有怎样的特点?对传闻会去审察,不会盲目相信。合作探究2.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意)a.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b.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1)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4)看待一件事,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5)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

6、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归纳总结课堂练习本文通过写丁氏趣说“”,引得闻之者“传之”,继而“”,最后,告诉我们不要。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轻信传闻关于《察传》《察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较为典型的议论性散文。全文由三部分构成。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接着提出分论点“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并分别进行举例论证,最后总结观点“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并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