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

ID:60915661

大小:18.2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1-02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_第1页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_第2页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_第3页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_第4页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1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若干思考作者:未知回避的本意是”避忌、躲避”(注1),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出现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事由,依法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诉讼制度。考察各国的理论与实践,回避制度主要是为诉讼公正服务的,普通法传统中作为正当程序原则之一的”任何人不得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即是回避制度的朴素表示。从诉讼正义的理念出发,回避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司法权是一种裁判权,以追求公正的裁判为最终价值取向,作为裁判主体的法官在司法过程中除严格服从法律外,还不

2、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关系、传统、信仰、偏见、自身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法官一点也不比其它人更能摆脱这些种因素对其司法过程的影响(注2)。回避制度作为一种诉讼理念和制度设计,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对司法过程的影响,实现司法公正。(2)消除当事人的思想疑虑,公正程序的设计安排极大地增强了结果公正性的说服力。如果法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而仍参加案件的审理,即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也难以消除当事人对法官是否公正处理的怀疑,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不必要的讼累和执行障碍,最终会损害公众对法院的信任和法治的信心。(3)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人伦关系的”差序格局”,使得”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而得看所

3、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序上的伸缩”(注3),受这一与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传统伦理观影响的法官在审理与自己有某种人伦关系的案件时常处于尴尬境地,为保证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免受人伦亲情与2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司法公正理念的双重压力,回避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回避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都对回避制度作了规定,中国也十分重视办案人员的回避问题(注四),民事诉讼法除了在总则中对回避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还在第四章对回避制度的内容作了专门规定。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

4、规定》),对回避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具体化。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法学理论界对回避制度研究不多,在立法上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很不完善,司法实践中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执行,为了更好地理解、适用和完善这一制度,笔者结合审判实践以司法公正为标准对相关问题作简单探讨。(一)回避方式问题各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行回避,又称积极回避,即应当回避的主体主动申请退出审理活动的行为,如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339条规定,法官认为本人有回避之原因,或者依其内心意识认定自己应当回避,由其所属法院的院长指定另一法官替代之。另一种是申请回避,又称消极回避,是

5、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申请法官退出本案审理活动的行为,如原德意志联邦共3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和国民事法第42条定,法官依法不得行,或法官有不公正的可能时,能够申请其回避。日本的民事法定了”判官的排除”制度,即承法官受理案件后,遇有法律定的情形,当事人没有申回避,承法官也没有主要求回避,法院能依命令承法官回避。中国台湾地区民事法将之称”依决定回避”,该法第38条第一款定,⋯⋯法院或院,如推事有自行回避之原因者,依权为回避之裁定。中国民事法第45条第1款定: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回避,当事人有用口或者面方式申她回避⋯⋯可中国只定了自行回避和申回避

6、两种方式,于”依决定回避”,中国民事法并无相的定。当前中国民众法治尚未有充分的理念及知准,在司法的知上残存着衙的阴影,多数民众尚不能主意到其申回避的利,当然也就不会去关心回避事由。而大多数法官又由于其所境的”土性”所造成的复的人关系的制,主申回避其来也是一种两,依笔者看来,日本、台湾之因此定一制度也是与两国的分不开的。考到因素公正的不利影响,依决定回避”在践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注5)。其,判践中院庭在决定案件承法官已有4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意或无意地适用了这一制度。独任审判员和审判长选任制已在全国法院推行(注6),院庭长对法官和案件审

7、理的管理活动必将大大减少,”依职权决定回避”制度的确立和适用对于减少枉法裁。(二)回避主体问题回避的主体,又称回避的适用范围,即哪些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科学的界定回避主体的范围关系到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中国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主体范围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在中国当前司法实践的实际运作中,此范围根本不能完全实现制度设计的目的。(1)执行中的回避被忽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回避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